查看: 16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涪陵榨菜制作工艺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4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涪陵榨菜工艺   发表于 2013-3-4 23:50: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  “榨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由涪陵商人邱寿安命名,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并于当年首次将自己命名的这种咸菜产品投放宜昌市场获得成功。这是“榨菜”之名和“榨菜业”的缘起。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物产》中关于“包包菜”的记载,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推测,今涪陵区境内最晚在公元18世纪已出现青菜头(即包包菜)的广泛种植和加工成咸菜供家庭食用。因青菜头腌菜风味独特,是众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涪陵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涪陵祖祖辈辈老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了这一奇特的传统饮食。涪陵榨菜在加工过程特别采用了原始的风脱水加工工艺及三腌三榨,促成了涪陵榨菜鲜、香、嫩、脆特色的形成。

  但是,原始手工制作榨菜虽然其品质优于现代机械化加工榨菜,由于其全凭人工肩挑背磨、人工踩压和手工操作,工艺繁杂、劳动强度大。更重要的是制作原始手工榨菜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峡库区河滩地淹没,现代化生产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为了继承和发扬涪陵区、重庆市乃至我国驰名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817

2010111011540015.jpg (103.96 KB, 下载次数: 145)

201011101154001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23:59 , Processed in 0.312688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