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一句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闻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啊。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关闵子骞的这些传说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对子女进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图之闵子骞单衣顺母
鞭打芦花 传说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打就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坐在马车上直喊冷。脾气粗暴的闵父气愤地说:“你弟弟的棉袄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谁都厚还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么心?”说着,举起马鞭就打,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不能休儿母,不能休儿母,母在一儿苦,若是休儿母,仨儿都受苦。”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闵子骞的做法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孔子训鹅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要口衔青草念弥陀!”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