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传统道德,中华伦理,中华美德,人们便自然而然想起了儒家伦理,想起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大家,但是,要知道,传统伦理并不仅指儒家伦理,同时也包括其他各家比如道、法、墨等流派的精华,而且,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大儒也都是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研究传统道德及其影响,就不能不追溯一下在春秋旧中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价值规范解体了,新的体系还没有确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人才辈出的时代,史家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在这个社会大动荡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比较著名的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顺便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试行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他是司马迁的父亲,他把那时的流派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
第二个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是刘歆,即刘向之子,他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四家,成为上述十家,也有人说是九家,因为最后一家小说家在思想上没有其他九家重要,故常不被提起,刘歆的一个新贡献是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那时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的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即,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从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
周后期的几百年,周五室丧失了权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他们流落各地,这时候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里的“师”,即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官与师的分离,各学派正是由于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冯友兰认为,在没有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只能有某一方面的官,也不可能有哪一方面的思想,后来,由于官与师的分离,也就有了传授某一学术,某一技艺的专家,于是也就了有了众多的思想家,在这些人中,1 、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即“儒”。2、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后来形成“墨”。3、有说话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后来形成了“名家”。4、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即“方士”,后来形成了“阴阳家”。5、有可以充当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即“法术之士”,后来形成了“法家”。6、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深受当时动乱之苦而退出社会,隐入自然的被称为“隐士”,后来演变为“道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行业的人,于是,各家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知道,儒家出于文士。墨家出于武士,道家出于隐者,名家出于辩者,阴阳家出于方士,法家出于法术之士。但具体来说,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主要的有以下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