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知道《史记》和司马迁,但都不知道杨恽其人。
杨恽,字孟尽,号紫幼,汉宣帝时任左曹,后封通平候。杨恽的父亲是杨敞,大名鼎鼎司马迁的女婿。杨恽从小崇拜外祖父,热读史书,并最终将《史记》出版印刷,广泛流传。
杨恽父亲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在历史长河中杨氏家族中的86个宰相中位居第一。杨恽出身名门旺族,聪慧明敏,自然“以才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被皇帝招到朝廷为官。
在此以前,杨氏家族并不显赫。杨敞当时只是被汉武帝任命为顾命大臣霍光的一个小幕僚,霍光虽然器重他,但杨敞天生胆小。在元凤年间,同被汉武帝任命为大臣的上官桀很看不惯霍光的大权独揽,密谋杀掉霍光。当时的霍光权势盛天,想要造他的反,必须有严密的计划和十足的把握才行。但是,上官桀的密谋几乎成了光天化日下的操作,其要造反的消息早被负责收取稻田租税的使者燕苍探知。汉武帝之后,朝廷对告密者不是很重视,于是,身微言轻的燕苍找到了时任大司农(财政部长)的杨敞,希望他出面告密。
杨敞天生胆小,他考虑一旦告密不成,上官桀要搞死他简直和捏死一只蚂蚁相当,所以他坚决不做告密者。
燕苍又找到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没跳起来,老天有眼,该他富贵。二人立即向霍光告密,结果查证属实,两人都升了官。不久后,杨敞因忠诚老实替换了丞相王欣。其中也可能燕苍没有向霍光说过杨敞有密不告的过程。
公元前74年,被霍光扶持了十二年的汉昭帝驾崩。霍光依旧大权在握,他和富平候张安世立了昌邑王为帝,可昌邑帝不懂得珍惜,日夜荒淫,霍光和张安世密谋,准备废王更立。两人象征性地把这个密谋告诉了丞相杨敞,据史书载:“敞惊惧,不知所言,汗流浃背,徒唯唯而已。”当他汗流不止,就要惊惧而晕时,他的夫人出面了,不愧为司马迁的女儿,几句话就把杨敞说的呼吸恢复了平静,他的夫人认为,你同意,霍光也废,你不同意还是废,倒不如顺水推舟。
这两件事就足以见得,杨敞不但胆小,而且听到告密之事如同见到鬼一样。而他的儿子不不样了,人际关系圆滑,信息灵通并随机应变,同时还有个偷窥癖,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疾病一样。
霍光在世时,没有多少密可告。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当时的宣帝在许多人的怂勇下,对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进行“去皮见骨”似的打击。霍光的儿子霍禹和家族成员最终无法忍受,密谋造反。杨恽为了自保,也知道霍光家族不可能风光再起,早和霍光家族脱离干系。前66年,杨恽料定霍光家族会有所动作,在长时间的高度关注后,杨恽因上报谍谋有功,升为中郎将,封平通候。其在《报孙会宗书》中去:“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爵为平通候,总领从官,与闻政事。”
杨恽配蔺氏,生子五:谭、论、讷、徽、奇。
杨恽是个喜欢张杨的人,汉宣帝的太仆戴长乐善于吹牛,也喜欢告密,擅长说大话和记仇。有一次,太仆戴长乐受汉宣帝祭礼宗庙,回来对下属吹牛:“皇帝当面召见我,我做皇帝祭祀的助手,连金日磾都亲自为我赶车。”金日磾是皇帝的顾命大臣,昭帝、宣帝都非常尊重他,可谓位尊权重。不久,皇帝把戴长乐召进宫,揭露他吹牛的事,然后训斥一番,并关进了监狱。戴长乐不思悔改,反而怀疑杨恽告了他的密。在狱中,戴长乐三告杨恽言语犯上,杨恽密而不语,宣帝将他废为平民。
杨恽被废以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居家治商,以财自娱。”按理而言,被废退后的臣子应该低调一点,杨恽却不这样,他用经商赚来的钱大肆招徕才学之士,俨然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集会点。
他的好朋友安定太守孙会宗曾告戒他低调为佳,杨恽不这样认为,他有怨气,他认为皇帝不应该听信奸犯将他废了。好友孙会宗走后,他心血来潮,写下了《报孙会宗书》。公元前54年,出现了日食,只是一种天文现象。在古代文明不发达的时候,却是一件关乎人命的大事,一旦出现日食,有两种人要死,一是皇帝,二是大臣。与皇帝死,不如大臣死。一个养马的小官叫拜成的说,日食警告的是杨恽,他不但不服,经商赚钱,还写过一篇文章,很有怨恨之意。
皇帝叫人拿来文章一看,勃然大怒,下令逮捕并腰斩杨恽。
杨恽一生中主要的贡献,是出版了《史记》,为中国历史研究留下了根据。他还创造了另一个记录,就是“文字狱”。著名散文家黄 裳先生在《笔祸史谈丛》后记中说了一句话:“历史上以文字杀人较早的一例,一般都认数杨恽之狱。”
逛妄的运作和超强的才能及张扬的个性,结束了杨恽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