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氏宗亲】郭姓起源于为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8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4
注册时间
2010-1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良药苦口   发表于 2010-11-14 08:16: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良药苦口 于 2010-11-14 08:16 编辑

从郭氏之源谈起

——郭子仪祖籍为太原市阳曲县    李成喜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唐代名将,《新唐书》第一百三十七卷、列传七十二卷记:“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即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而郭子仪的祖籍地却是太原郡汾阳县,(今太原市阳曲县)。郭子仪为陕西华县人记载清楚,无人另论,而郭子仪的祖籍地太原市阳曲县却众说纷纭,其实,关于郭子仪祖籍为太原阳曲县的历史,大多史书记载清楚,就因阳曲县名几经变更,郭氏得姓也绝非单一,结果给后人造成很多误解,使其本来清楚的历史,引发不少争议。为此,作者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史迹左证的基础上,证实郭子仪祖籍地为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一、郭姓由来与郭子仪宗族之源

        郭姓由来史书记载有四。<1>、据《姓氏略考》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其一也。<2>、据《风俗通》记载:“氏以居者,城、廓、园、池是也,” 其二也。<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颖川。”其三也。<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其四也。由此可见,郭姓源由有四。那么郭子仪一门出自何源?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由此可见,阳曲是郭氏一个支派的得姓地,而此记载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郭子仪名下,可见其与郭子仪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郭子仪之郭就属于此支派系,源于山西太原阳曲县。

       2、从原立于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现陈列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院,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郭子仪父祁国公郭敬之撰文并书法的《郭公庙碑铭》载:“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爲郭,因而氏焉。代爲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意,生孟儒爲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後轉徙華山之下,故一族今爲華州鄭縣人。”等字不难看出,郭子仪祖籍地为山西太原,后转迁华山脚下,所以才成为华州郑县人。此碑文记载是准确无误的。其缘由是碑文的撰写人为唐时与郭子仪同朝为官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大书法家颜真卿当代人记当代人和当代事是绝对慎重而不会出错的,所以郭子仪祖籍地和得姓地为山西太原阳曲县。

      3、现存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郭公庙碑铭》,全套共十八块,今仅存七块,字迹清楚,保存完好。此碑为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昔申伯翰周,降神于维岳,仲父匡晋,演庆于筮淮,而犹见美诗人,腾芳史册。岂比夫神明积高之壤,百二悬隔之都,三峰发地而削成,九派浮天而喷激。炳灵毓粹,奕叶生贤,括宇宙而禀和,总山河而蕴秀,莫与京者其为郭宗乎!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德,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隋有金州司仓,讳履球府君,茂其德辉,不屑下位,克已服礼,州邦化焉。笃生唐凉州司法讳昶府君,能世其业,以伸其道,远近宗之,不陨厥问。生美源县主簿,赠兵部尚书讳通府君,清识澈照,博综群言,始登王畿,郁有佳称。道悠远促,糜及贵仕,垂于后昆,殁而见尊,是生我讳敬之府君。……广德二年岁次甲辰十一月甲午朔二十一日甲寅建。”此碑将郭子仪前辈出自太原记载详尽,故汾阳王郭子仪一族出自今山西太原阳曲县。

      4、阳曲之名始于汉,阳曲曾于汉、隋、唐三次称谓汾阳,汾阳之名的来历为,汾水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名。(汾河从汾源地宁武管涔山到河津入黄河,只有两处大的曲折,一为从娄烦县的静游镇至下兰村为东西向,历史上的汾阳县在此出现,今称阳曲县。二为从候马至河津黄河入口也为东西向。只有此两处有汾阳、汾阴之别,历史上的汾阴县就在此处出现,其余均为南北向,)历代阳曲这块土地均为太原郡管辖,西汉时太原郡辖二十一县,其中汾阳、阳曲、盂县均在今阳曲土地上。隋开皇六年(586)文帝自以姓杨恶其曲改曰阳直。十六年改曰汾阳,大业末年复曰阳直,唐武德三年(620)于隋之故城四十五里又析置汾阳县,七年省复曰阳曲。由此可以看出,阳曲曾于汉、隋、唐三次称谓汾阳,是明代以前山西唯一称做汾阳的地方。历史上封爵,除皇亲宗室之外,功臣封爵都要以其祖籍或姓氏发源地而封,所以郭子仪于唐上元三年(762)二月二十一日因功绩卓著受封时,就因其祖籍地和得姓地为汾阳而封为汾阳王,所以郭子仪祖籍地为今山西太原阳曲县。

     5、自虢序后郭氏后人代出阳曲,《三国志》二十卷郭淮传记,郭淮阳曲人,封阳曲侯。其孙郭正,封汾阳子。郭子仪子郭曜封为太原郡公,孙郭钅从  袭封太原郡公、重孙郭仲文也袭封太原郡公等都是因其得姓地为太原郡而封的。以郡而言,阳曲历代均为太原郡管辖,且汉、隋、唐三次称汾阳,按历史贯例,外臣封王封侯都以其祖籍地或得姓地而封,阳曲为郭氏得姓地,因其称汾阳,故而唐皇才封郭子仪为汾阳王,由此可见郭子仪祖籍为今山西太原阳曲县。

     6、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川大英县、遂宁市《郭氏宗谱》有宋淳熙年郭禧元所作谱序,内有范仲淹、寇准、文颜博、欧阳修、吕蒙正等撰写的题记,还有元、明、清、民国各代续修的谱志,其序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此谱为郭子仪后裔撰写的本族宗谱,所以说郭子仪祖籍地为山西太原阳曲县。

二、太原阳曲与郭子仪封汾阳王的内在联系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版《阳曲县志》卷二记载“唐于故阳曲城分置汾阳县”。明万历年版《太原府志》在古迹篇幅中载:“汾阳城在府北七十里,汉为汾阳,隋初改阳直,唐又改今名”。《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县二十一,……狼孟……汾阳……阳曲…….”三县都在今阳曲县这片土地上。《隋书》三十卷《地理志》中记载:“太原郡,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晋阳、太原、交城、汾阳、文水、祁、寿阳、榆次、太谷、乐平、和顺、辽山、平城、石艾、盂”。这十五县中就有汾阳,而且在汾阳下面又注曰“旧曰阳曲,开皇六年改为阳直,十六年又改为原名,复分置盂县,大业初废,有摩笄山”。《新唐书》三十卷,地里志中记载“阳曲,畿本阳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曰阳曲。”从上述历史资料均可看出阳曲、汾阳在汉、隋、唐时期实为今阳曲一地的两个代名词,都在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从而也可将郭子仪的主籍地锁定在今阳曲县这块地方。

      关于郭子仪的得姓地和祖籍地为阳曲县,由山西最具学述权威的山西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主编,山西省姓氏研究学专家王振芳所着,山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历史文化丛书·汾阳王郭子仪》撰述最为详实,从其封面的一段文字:“身为太原旺族郭氏后裔的郭子仪,凭着高超的武艺、智能的头脑和对唐王室的忠心,几度扶危济困,再造唐朝,勋高一代,被封为汾阳王。不过唐朝的‘汾阳’指的却是今太原阳曲这块地方”。便将郭子仪封汾阳王和汾阳王与阳曲县的关系介绍的清清楚楚。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8 13:00 , Processed in 0.36816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