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西】山西医科大学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1-25 16:45: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山西医科大学(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创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87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以医学为主,医、 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学校概况
变迁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时任山西省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创办的山西医学传习所。在旧中国动荡的岁月里,学校多次易名,多次迁址。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阎锡山(字伯川)亲自任校董事长。1940年

  
  
山西医科大学

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并由全国著名卫生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原江苏医学院院长邵象伊担任院长。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科建设  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初创时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学校校本部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护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0个二级学院,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研究生部7个系部。我校现有4所附属医院和各类教学基地

  
  
山西医科大学

74所,其中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实习医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所,其它实习基地38所。
附属医院  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两所医院开放床位1979张,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有12个学科被省卫生厅及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附属第一医院是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卫生部先进援外单位。附属第二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现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英语(医学方向)14个本科专业。其中,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山西省唯一的长学制专业。
提供学位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共有生理学、法医学、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5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生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法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药理学10个省级重点学科。
获得荣誉  学校在“十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获资助经费326万元;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06项,总经费4907.56万元;发表科研论文5726篇,其中,《Nature》杂志发表1篇、国家级期刊2958篇,被SCI、ISTP收录227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28部;获各种科技奖励24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45项(一等奖13项)、省高校科技进步奖36项(一等奖18项)。目前,在研项目77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504项,其他项目243项。学校主办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护理研究》、《实用急救医学》等多种学术刊物。
人力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44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5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优秀专家20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6年8月,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8738人,其中,博士生105人,硕士生1550人,本科生6169人、专科生914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5823人,其中,本科生2956人、专科生2867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4万名。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学校占地总面积1864亩(含新校区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3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81.73万元;学校藏书140余万册,与国内900多个单位建立了内部图书资料交换关系。
国际交流  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院校建立了教育、科技、医疗合作关系。许多教师应邀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同时,学校也邀请大批国外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访问,有106名国外专家和学者被聘为山西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历史沿革  o 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8-1921.8)

  o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1.8-1928)

  o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28.12-1932.1)

  o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32.1-1937.11)

  o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医学院(1937.11-1938.3)

  o 山西川至医学院(1938.3-1939.1)

  o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39.1-1940.3)

  o 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0.3-1946.8)

  o 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46.8-1953.9)

  o 山西医学院(1953.9-1996.4)

  o 山西医科大学

  首 任 校 长 :

  杨 兆 泰 (1880-1936) 字阶三,山西新绛人。首任山西医学传习所、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山西医 学专科学校校长。曾任山西省财政厅厅长兼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1949年后历任校党委书记

  姓 名

现任领导  王茂林 党委书记

  段志光 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巍伟 党委副书记

  吴 刚 党委副书记

  顾昭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张 飞 副校长

  郑建伟 副校长

  程牛亮 副校长

  孙安乐 副校长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实验室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实验室

  研究所

  营养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医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

  心血管病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研究所

  煤炭卫生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

  骨科研究所

  肝病研究所

  耳鼻咽喉研究所

  第一临床医学研究所

  第二临床医学院

  营养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医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

  心血管病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研究所

  煤炭卫生研究所

  老年医学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耳鼻咽喉研究所

  肝病研究所

  骨科研究所

  基础医学研究所

  工程中心

  山西省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中医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中医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训、校徽校训:医理博精 德能高邃  该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大学精神。 此八字校训高度浓缩和精准概括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理念和精神文化传统,用词精准,逻辑严谨,简洁明快,寓意深远。

  “医”:医的第一层意思是指我校是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医是一所高等医学学府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 医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医学、医道、医术,涵盖了医学教育 、医学科学研究 、医疗保健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一切活动、知识和规律。

  “理”:理的第一层意思是指大义、大理,涵盖了理想、信念、人生哲理等内容;理的第二层意思是指道理、事理,体现了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的要求,涵盖了做人、做事、遵守社会法则等广泛层面意义的内容;理的第三层意思是指医理,包含了医学理论、医学知识等内容;理的第四层意思是指科学之理,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明辨物理。

  “博”:是指丰富、众多、渊博、博大的意思,又有通晓、清楚、明了之意 ,体现了知识在广度上的积累。 学海无涯 、艺无止境,不论是教师职工,还是学生,都要博学多才。

  “精 ”:是指精深 、精通 ,也有完美 、最好的意思 ,切合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体现了对科学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深层次探究。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医理博精:充分体现了办学特色,也深刻反映了医学教育的特征,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医学教育既要以医为主,又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的人才;医学教育既要兼容并蓄,广采博纳,又要精益求精,通透练达。

  “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被认为是立身之本。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 意思是要立志做大事,而道德是根基。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德”更多指向道德、品行。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

  “能 ”:是指能力 、才干 、本领 ,也指擅长精通某种专业技能和本领的人。如:能者为师。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

  “高”:是指高洁、卓越。 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教育的高质量 、科研的高水平 、管理的高效益 、人才的高素质是我们工作的永恒追求。

  “邃”:是指精深、深远。 周恩来诗中有一句:邃密群科济世穷。 指学问要高深,学成要救世报国。 无论做人、做学问,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不懈,探微知著。

  德能高邃:既表明了学校育人的追求,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良好的品行,又要有扎实的功底,出色的本领,要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才干和本领;也突出了办学和育人理念,就是既注重精神品格塑造,也注重科学知识积累、专业技能锤炼,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优秀人才。

  医理博精 德能高邃:此八字校训反映了对医学科学、医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反映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育人理念和目标定位。旨在激励师生员工励学笃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坚实本领,发展完善自我,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校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教育意义和感染力。
校徽:  是由整体图形、文字、数字、图案组成。校徽整体图形采用双同心圆形设计。圆形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图形,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外圆内方”之说,反映了天地合一、内敛和谐的意思。 圆形也为多种徽章设计而使用,包容感和亲和力较强。 我校原有的两种徽标设计也采用此图形,认同感较强。 双同心圆图形取同心同德、团结进取之意,象征着师生员工心系学校建设发展的共同事业,群策群力,携手奋进。校徽文字包括两部分:外圆环内上方为原中国书协主席、北师大教授、著名文化大师启功先生题写的“山西医科大学”汉字校名,下方为全拼大写英文(SHANXI MADICAL UNIVERSITY)校名,两者呈环状围绕于中心圆周围。 校名是学校最重要的标识,位置突出、醒目。采用中英文两种字体,中西结合,含开放办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之意。

  校徽中数字1919,标明了该校建校年份,表明了学校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程。校徽内圆里是一组图案,也是校徽的主图案。 图案中暗含了山西医科大学英文名称———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三个单词首个字母的艺术变体,形意结合,生动形象;图案流动变化的曲线像一条飘舞的彩带,又像自由飞翔的鸽子,彰显着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喻示了学校近九十年薪火相传、征程漫漫的发展轨迹;图案主元素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人物———阿斯克雷波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的传说。神杖象征破除疾病,灵蛇蕴含健康长寿之意。神杖与灵蛇的组合图案后来演变为医学符号,为国内外医疗组织广泛应用。

  艺术化的灵蛇图案,灵动秀美,规避了具象图案细部过于复杂且与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易混淆的缺陷;图案主色调选取象征着蓬勃生机的翡翠绿色。 绿色是健康的颜色、生命的颜色,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无限生机,寓意山西医科大学事业兴旺、朝气蓬勃。校徽整体视觉良好,图形、文字、数字和谐搭配,与图案的色调、主题相辉映,既美观大方,又自然流畅,可应用于媒体、建筑外观、网络、印章、文件和各种印刷物品等,设计动感鲜活,标准规范,标识性强。校徽内容和主题突出表达了山西医科大学兴学育人、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和关爱生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感 。

近年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00528512--6本科二批2008472485477--5本科二批2007491514505--4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0.jpg (8.01 KB, 下载次数: 158)

0.jpg

1.jpg (3.85 KB, 下载次数: 142)

1.jpg

2.jpg (6.9 KB, 下载次数: 139)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04:46 , Processed in 0.26855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