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东腔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5
注册时间
2013-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东腔戏   发表于 2013-4-5 23:39: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在陈家山垸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戏楼,厅堂内悬有师祖陈兴太题写的匾额“源远流长”。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东腔,今年70多岁的陈月舟,全家人可合演一台戏。“文革”期间,村里的戏班曾遭禁查,但人们仍私下口耳传承,村里东腔戏班的现任召集人陈贵生便是那时开始学唱东腔的。  

  9代传承中,陈家山戏班打破了过去女戏男唱的传统,开始培养女演员。目前戏班的演员能唱东腔戏72种板腔中的50余种,保留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等30个中小戏剧目。  

  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麻城、金寨、新县仍颇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3月才回家忙春耕。每逢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方圆百里的乡亲有请必到;县城广场、村野山坡、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据介绍,陈家山村民风淳朴,自土改以来村里尚无一人违法犯罪。

“东腔戏可是个‘老古董’了。”罗田县文化局郭小双局长告诉记者,唐宋时期,罗田当地村民在劳作和生活之余,自发创作了“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民间声乐,特别是遇上农忙季节,冲冲畈畈“哦嗬”声一片,这边唱来那边和。嗓子好的歌手,歌声可翻滚几个山头。再加上独特地貌产生的自然回声,就形成了激荡人心的歌涛。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员)时,有一次视察罗田,就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唱歌者为“鸡人”。而东腔戏正是在“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基础上产生的。  

   “东腔戏的发声部位在咽喉,按照今天的标准,它不属于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它确实是原生态的。”郭局长说。  

村民陈桂明是东腔戏第六代传人,也是目前陈家山东腔戏业余剧团团长。他介绍,陈氏东腔戏有一个不成文的族规,就是只传本族,不传外人。过去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因为东腔戏有“女戏男唱”的传统,但在9代传承中,这一传统被逐渐打破,陈家山开始培养女演员,“不过只教媳妇,不教姑娘。”  

陈师傅还介绍,为防止手抄传误,陈氏东腔戏一直没有剧本,全靠师傅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口口相传,这使得陈家山的东腔戏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原生态。现在,陈氏东腔戏祖传下来的大小悲喜剧共有30多本,如《全家义》、《血掌印》、《白布楼》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176

1887_136453541185gB.jpg (88.88 KB, 下载次数: 58)

1887_136453541185g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5 20:14 , Processed in 0.43736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