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八步景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5
注册时间
2013-4-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八步景   发表于 2013-4-15 23:41: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旬阳"八步景"有过八种叫法。分别是:"八步景"、"八布景"、"八不就"、"八不救"、“八不紧”、“巴不紧”、"巴不就"、"八摆景"。据现有史料文字记载的就是这八种。这样有趣的八种叫法,它们既可以独立成名,亦能浑然一体,各名还有民俗口语的韵律,读起来顺口,叫着也朗朗上口。        
    八个名字顺口读来均朗朗上口,可见是民间艺人们口口相传遗留至今的。但是现在旬阳只有"八步景"一说了。在我们进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从麻坪镇"八步景"老艺人黄成选老人那仅仅了解到"八步景"一个名字。其它七个名称据说只有在50年代以前都叫过。今已全部失传,并且无处考证。 至于全国其他地方称"八步景"为何名?尚且不知。旬阳现今确只称之为"八步景"一种剧名。

    然"八步景"之名原由何处?为何要说成"八步景"?看一些史料上并无过多记载。很多地方戏曲研究文字和资料中也都是只提到"八步景"这个影戏剧种条目,尚无有关其它六种名称的来源出处。如按照"八步景"八种说法的谐音和大致意思来分析,它们全都首选八(巴除外)这个数量词,其意大概泛指演出场地的台口大小,也可能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区域仅八步之内。戏曲舞台上素有三步出洲县、五步走天下的说法,八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理念上是陪受推崇,谐音为“发”字,也有吉利兴旺的意思。这在农村是最讲究的。如旬阳东区的古镇蜀河,先人们留传至今的饮食文化遗产“蜀河八大件”,就是讲究这个“八”字。也有可能是指包含着多种多样"八步景"演出剧目中,演绎诸多人物故事或者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之多的意思。不过,把八个叫法连在一起推理分析,单独这个“巴”字,并没有具体的意义,须和另外两个字连在一起分析才能给  “巴不紧”、“ 巴不就”两个名字 释义,况且,民间艺人在命名时,多用“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和原始起法,用“八”的谐音“巴”字,“八不紧”和“巴不紧”、"八不救"和"巴不就"这两组四个名称,不仅音同而且意同,仔细思忖加以对比,四者之间并无它意。

    如果从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来分析,影戏"八步景"之名应出自皮影戏本身的艺术表现特色。所谓皮影戏,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以表演各类本戏或小折子戏的民间戏剧演出形式。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旬阳人称“亮子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本戏人物故事的发展经过,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还有吹奏乐。由此可以得出,"八步景"的“八”字,就是出自皮影戏本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皮影戏"八步景"的早期表演形式,就是在一种“地摊式”的小舞台口演出,和“地围子”一样,能容纳4至5人操持乐器家什演唱就行了。大概有八步台口,或者摆皮影子时仅用八尺台面布,这些都可以理解成影戏"八步景"之名的出处。但从八个起字中为什么单一个“巴”字的叫法不同,把“巴不救”和“ 巴不就”各自的三个字连在一起,从皮影戏"八步景"的旋律结构上分析,因"八步景"的旋律是从旬阳民间的许多小调和戏曲、调子等演变而来的,就可以把它解释为:“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八步景"的声腔和调式在演唱时,并无规律可循,而且音乐结构也不完整,领唱的人在行腔走韵时,只配以武场轻节拍,并没有文场伴奏,只是到音乐过门时才用文场旋律和武场伴奏,类似于今日旬阳的花鼓子和道情的一些唱法,在武场的节奏上也是“有板无眼”,更没有拍号和强弱关系规律可寻,节奏的变化复杂多变,且有随意性。靠上这个调子就走这个调,巴上那个曲子就跟那个曲子。“巴”字本意就是黏结或依附在别的东西之上的意思,所以,"巴不紧"、“ 巴不就”可能也就是这个解释。 另外,“不”字用在“八不就 、 八不救 、八不紧、 巴不紧”四个名字中,其意大致相同,全是副词,都为中间连接前后字用,其意思多指否定的效果,不紧、不救、不就的搭配也有一种选择的含义,和第一个字连起来用就更说明它的本意。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440

22231542U49.jpg (32.08 KB, 下载次数: 52)

22231542U4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20:49 , Processed in 0.36307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