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是大禹之基。”由于大禹封国于禹州,夏朝建都于禹州的历史渊源,大禹与禹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禹州则在数千年来流传着众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保存着众多有关大禹的遗迹、遗址。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禹州人的生活。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从夏禹开始,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公社制跨入了奴隶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华夏民族,也由此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即由此发端。
神与人的“化身”——大禹
大禹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据点。对颍水的治理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内容。从登峰王城岗到安徽涂山,颍河两岸发现了大量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共存的遗址。禹州境内就有崔庄、董庄、龙池、冀寨、瓦店余王、王山、吴湾等遗址。因此,在大禹山一带大禹治水的传说和拉王庙才会引起人们格外的注意。
大禹治水的传说:
新石器时代末期,滔滔洪水连绵不绝,据说整个华夏只剩下几个孤岛,人类岌岌可危,百兽也差点儿灭绝。这样的梦魇据说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大禹出现。大禹用了13年的时间,才把全国汹涌的洪水治理得服服帖帖。
有文字记载,在尧舜时期,中原大水浊浪滔天,浸满四野,丘陵平川,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人民,尧帝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鲧采用堵的方法来治水,在京都周围筑起了数百里的大堤。大堤虽然暂时堵住了洪水,但时间一长,洪水将大堤冲垮,形成了更大的水灾。尧帝见此大怒,遂将鲧杀死。
大禹的父亲被杀后,尧帝便命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接受任务后,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一套“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从治本出发,因地制宜,以疏为主,疏堵并用”的治水方针,深得尧帝赏识。此后,大禹便带领着伯益、后稷、应龙等助手和勘探设计人员,踏上了艰苦而漫长的治水之路。
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冀州地区包括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和河北、山西两省。当大禹从青海境内疏导黄河,水流至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交界的龙门山时,河水被龙门山阻挡,不能东泻,形成倒流,以至于将上游的孟门山淹没了,眼看就要形成新的洪水泛滥。见此状况,大禹果断地调集20万名人夫,从龙门山中间挖开一条河道,让西来的黄河水从悬崖峭壁之间奔流而下。在龙门山下的数百里处的中条山与肴山相接的地方,大禹又挖出来了3条孔道,形成了今天的三门峡,即人门、鬼门和神门。黄河水流经三门峡后进入地势相对平缓的平原地区,洪水四处漫溢,没有河道。大禹又调集10万名民工,开挖了9条河道,引导河水东入大海,从根本上消除了黄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
相传大禹治理好黄河后,离开三门峡从嵩山向东行走,行至具茨山以东后看到,地势平坦的平原内到处都是洪水。经过一番调查后大禹发现,是水蛟巫支祁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随后,大禹在西王母跟前的庚辰、黄魔、大翳三员大将的相助下,用西王母所赠的铁索将水蛟擒获并锁住,从而消除了淮河的水患。为了杜绝水患再度发生,大禹在阳翟(今禹州市)挖掘一处深井,将水蛟巫支祁用铁索锁在深井之中,缚于井口旁的石柱上。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