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鞑子秧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4
注册时间
2013-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鞑子秧歌   发表于 2013-4-24 22:04: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

    “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打有许多面长方形旗帜。这些都和汉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来,满族文化特征便显现出来。大幅度地扭动的双臂,转动灵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装(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以短健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音乐及服饰满汉交融。音乐由满族小曲与汉族乐曲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则奏满族小曲,这些都带有浓厚的满族生活特点。

  “鞑子秧歌”非常文明,讲究礼数。每当正月各村扭秧歌,村村串演路遇时,都要由“大老爷”出面互相致礼。双方“大老爷”出队前,三次互相碰肩。施碰肩礼,这是典型的满族礼节。这种“鞑子秧歌”以白旗寨为中心流传于铁岭的东部山区。从人物扮相到舞姿,都可看出这是满族先民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汉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满族秧歌。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365

u=1628395249,2404820444&fm=21&gp=0.jpg (12 KB, 下载次数: 59)

u=1628395249,2404820444&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16:04 , Processed in 0.37404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