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上的十大廉吏——大明太守吉棠
吉棠是丹阳吉氏两乡贤之一,以满腹经纶而闻名乡里,更以施政清廉而名噪我国西南边陲。那里的彝民曾将他“为民纳赋”的事迹,长久地传诵。
吉棠,字师召、思召,号练溪。丹阳人。明朝弘治甲子举人,正德八年(1513年)中进士,授浙江桐庐知县,因治政有方,调金华县令。后因政绩优良,又擢升监察御史。任职时,吉棠秉公直言,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劾奏一些官宦侵吞赋谷,声名远播。继又为蒙冤入狱的大学士石珤立论鸣冤。由于词锋尖刻,锋芒毕露,有违皇上心意,触怒当朝,遂被调离京师,外放至南昌当太守,不久又被远放至西南边陲地区的庆远府(今广西宜山)任太守。其时,西南边陲的庆远地区“蛮俗难治”,庆远府僻处广西西北部,是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是所谓“天高皇帝远”的荒蛮之地,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法令难及。吉棠到庆远府上任后,即爬山越岭深入村村寨寨,体察民情,微服至各州洞察民风民情。并在庆远各州积极推广农业和畜牧业,还在民间大办学堂,延请塾师教民识字,实行“以文治地”。宣传朝廷法度,约束官吏要严格守法,明确刑典之严。除此之外,他还大力革除陋习,减轻彝民赋税和劳役。
庆远是个穷山区,往时,各州酋长岁令彝民按例向太守馈送数万两金银作为纳贡。各部族酋长所贿赂的金银财宝,都是从百姓中搜刮而来;百姓受到层层盘剥,生计十分艰难,屡禁不止,还复征赋役,真令民不聊生。为革除此弊习,拯救彝民于水火之中,他上任后,将计就计,一面疏导酋长首领,一面安抚百姓。甚而倾其家产和薪金纳金于酋长,告诉他们是“为民供某赋某役”,不露声色收纳此贿赂金银,全部归入国库并立具收条,然后明文张榜公布于市,并规定作为某种税赋收入或工役抵扣,使下属官吏无从贪占,又不能另行索取。使“民间赋役十捐其五”。如此一来,税赋、劳役得以抵销一半,百姓负担大为减轻。
当时,庆远地域还有一种残酷的“神规乡约”。各洞獠彝为祭祀庙神,需三年杀一婴儿,而且各洞洞民必须三年一轮值,令民胆悚。害怕轮到自家头上,并且闹得各洞之间相互对立、仇视。吉棠了解此情后,面对此等荒谬绝伦的“神规乡约”,至州洞,教其酋长:“獠人即吾人,善抚之。胡为杀其婴儿以干和气?”各州洞听从了他的劝告,随即便革除了此项陋习,自此再不乱杀无辜。洞民奔走相告,欢声载道。因感念吉太守的爱民德政,洞民曾在当地建庙供奉。
因吉棠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方,政绩突出,不久便调任衡阳太守,嘉靖十四年(1535)擢福建按察司副使,其后致仕。其事迹有:在金华任职时多有惠政,如毁*祠、立乡学、置义塚等;任监察御史时秉正不阿,为苏边民上疏朝廷暂停织造等;任南昌太守时,以法惩时相子弟,监司欲庇之,弗听;在地处蛮荒的庆远任职时,下车召父老,严约束,课农兴学,全力制止当地峝獠夷残杀婴儿之风,以致酋服其威,民怀其惠;致仕还乡后居丹阳珥陵,别业教子弟、课农桑,直至去世,享年68岁。清乾隆初年时,经江苏省巡抚徐士林上奏朝廷,荐其入乡贤,旋经礼部核审、皇上恩准,于清乾隆五年(1740)入祀江南乡贤祠。著有《练溪集》二卷、《练溪诗草》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