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山三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2-1 12:00: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刘山三,原名刘福,中共党员,小学文化,9岁开始学唱陇曲,系陇中小曲第五代传人。1963年3月,组建了家庭皮影戏班。1984年3月,成立了刘山三陇曲剧团。2006年3月,又自筹资金创办了“陇曲大院”,成为研究陇曲、弘扬陇曲、宣传定西的一个重要窗口。

  长期以来,刘山三及其陇曲剧团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弘扬陇中小曲,唱响时代主旋律为己任。历经40余载,先后移植演出传统秦腔和陇曲剧本40余本,折子戏70多个;新编演出现代陇曲剧11本,折子戏36个,表演唱150多个。演出足迹涉及定西市7县区3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演出860多场,观众达130多万人次,其中义务演出340余场,被乡亲们称为“咱们农民的剧团”继承和弘扬陇中小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刘山三及其家人穷40余年之精力,搜集整理、演唱实践、研究提高陇曲,先后存集了一百多万字的陇曲剧本、200多个陇曲曲谱及其100多个陇曲打击乐谱,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果。通过几十年的挖掘整理、创编提高和演唱实践,于2005年编著了50余万字的《陇中小曲》一书,亟待正式出版。该书主要在三个方面对陇曲实现了创新突破:一是规范了传统曲剧。从而结束了陇曲只能口头传播交流的历史。二是创编了陇曲音乐程式。形成了系统的音乐表演程式,开创了陇曲“唱大戏”的先河,将陇曲搬上了戏剧舞台。三是创编了陇曲打击乐。将原来属于曲牌联缀体格的地摊陇曲与板腔体格相结合,形成了“板腔与曲牌联缀混合体格”的舞台陇曲,从而完成了陇曲由地摊演唱到舞台表演的飞跃。

  唱响时代主旋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科技文化,宣传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是刘山三剧团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先后创编了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独生女》,宣传农机安全和交通法规的《车鉴》,宣传土地法的《借妈妈》,宣传保险和税法的《参加保险好》、《阎王纳粮》等16本戏曲折子,以及《滴灌》、《“121”赞》和《国薯之乡》等10多个现代剧目,利用各种机会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戏说定西”,以定西的历史、神话、民俗等为题材,创编演出了《沈儿峪》、《许铁堂》、《金钻石羊记》和《凤翔记》等数十部大型历史、神话陇曲剧目,赢得了广大观众和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推广普及戏曲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刘山三就开始积极推广普及戏曲文化。1984年4月,为了方便更多的学员学戏,他把每周六晚上8—10时和周日9—17时,确定为专门的教戏、说戏时间,数十年来雷打不动,一直走到今天。累计义务辅导学员达1.2万个小时,相当于4年以上的工作日。经刘山三辅导的业余剧团有兰州、临洮、陇西和安定区的24家。培训的学员,仅登记在册的就有来自于2省3个地区(市)9个县(区)30多个乡镇的1335人。为此,刘山三义务整理、刻印了近百万字的学习辅导资料。其中的《陇中小曲曲谱》、《陇曲初探》、《秦腔板眼》和《秦腔浅识》等6本书册还在市内刊印发行。近些年,刘山三和他的学员先后24次参加了县级以上的调演评比活动,共有70多人次前后获得省地(市)县(区)各类奖项。学员和剧团演员从81岁的老汉,到6岁的孩童,从表演、司鼓、演奏到编剧、导演、创作和组织,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领奖台。同时还为5个地(市)县专业剧团输送了8名演员。

  1999年4月,刘山三被省文联授予“农民陇曲艺人”和甘肃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同时还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破例吸纳为唯一的农民戏剧家会员。随后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专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刘山三的事迹被中央、省市区各大新闻媒体和名人专著给予了长期广泛的报道宣传和辑录。

  2002年和2003年,刘山三陇曲剧团和刘山三先后被授予甘肃省和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刘山三陇曲剧团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9:45 , Processed in 0.26885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