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山东花鼓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山东花鼓   发表于 2013-3-2 23:38: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山东花鼓又名花鼓秧歌,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山东花鼓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对于山东地方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行区域
  在鲁西南一带,流传有这样的民谣:“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方言即吃晚饭)。”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去听花鼓,大家着迷得连晚饭都不吃了。可见这种民间艺术有多么神奇的魅力。近日,记者走进菏泽,探访山东花鼓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山东花鼓分三路 衍生多种地方戏

  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李玉坤向记者介绍,南宋时就有山东花鼓的相关记载。而一份上世纪50年代山东曲艺艺人登记调查资料显示,在清朝中期,花鼓活跃于鲁、苏、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其中流行山东的花鼓大致分为三路,走向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往东发展,且都是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吸收、结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可以说,它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对于山东地方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李玉坤说。

  流行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南路”山东花鼓约在清咸丰末年最终演变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剧种,但以菏泽方言为基础的说唱形式花鼓并未消亡,一直和戏曲表演并行不悖,是菏泽老百姓长久以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

著名演员
  南地来,北地来,谁也不压黑云彩

  提到山东花鼓,就不能不提到已故的花鼓艺人杜学诗。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他的艺名“黑云彩”。杜学诗(1900-1976),定陶人,12岁拜沛县花鼓艺人“半碗蜜”为师,主攻旦角,18岁即在鲁西南一带崭露头角,常在济宁土山杂八地书棚演唱,或四乡赶集打地摊。主演《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花厅会》、《访蓟州》等曲目,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听众,特别是青年妇女欢迎。他嗓音清脆,表演动人,又因其皮肤黝黑,艺术超群,观众亲昵地送号“黑云彩”。鲁西南一带到处流传“南地来,北地来,谁也不压黑云彩”的顺口溜。

  杜学诗在济宁期间,与林淑英结为夫妇。林淑英婚后随夫学艺,改名杜学莲,数年后亦名声大振,成为鲁、苏、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王桂芳、郭震芳、尹艳喜、杜学莲)之一。夫妻在菏泽、济宁等地广收门徒,“黑云彩班”演出更活跃。后来,花鼓班以有碍风化罪名被查禁,迫使“黑云彩”与苏北花鼓艺人小兰子、大兰子等组成花鼓班社,流动到上海跑马场演出,后转道阜阳、界首及兖州、泰安、聊城、淄博、德州、济南一带,改名“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继续演出。在济南演出时,曾与五音戏泰斗“鲜樱桃”在南岗子唱对台戏。在大观园演出时,观众赠送“艺贯华北”的牌匾。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23

c659d4280cd0487f.jpg (92.15 KB, 下载次数: 108)

c659d4280cd0487f.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06:31 , Processed in 0.32729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