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述思:当中国穷人遭遇美国穷人

[复制链接]

644

主题

0

听众

947

积分

管理员

为大家服务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9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4-29

社区小蜜蜂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_2   发表于 2011-8-31 15:2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美国政府规定,月薪不超过1174美元,即年薪不超过14088美元的个人可获食物券,而此薪酬数字是美国贫困线收入的130%。天啊,即使是人收入在贫困线——月薪900美元,也折合人民币5870元,在祖国是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中坚力量,是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共同认定的中产阶层。



咱们很穷很穷的时候,人民日报就在西方过圣诞节时,刊登过纽约捡破烂孩子满街跑的照片,让人油然而生对这个国家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后改革开放了,实事求是看世界,人民惊悉祖国过年吃不起饺子的穷人比人家捡破烂的孩子多,便励精图治,取得了偌大发展成就。

现在,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救市乏力,坏消息不断传来:负责“营养补充援助计划(SNAP)”的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报告称,将近4600万美国民众目前不得不依靠政府发放的食物券购买食物。这意味着七分之一的美国人揭不开锅。

想必这事会引起新闻联播的高度关注——除了证明东风必然压倒西风,更是对通胀下日子紧巴的国人的慰藉,知名慈善家陈光标会不会跑去赈济、为国争光也未可知。

不可轻易冲动。

首先,如果按祖国的标准,这些美国穷人吃救济是无比可耻的。

美国政府规定,月薪不超过1174美元,即年薪不超过14088美元的个人可获食物券,而此薪酬数字是美国贫困线收入的130%。

天啊,即使是人收入在贫困线——月薪900美元,也折合人民币5870元,在祖国是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中坚力量,是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共同认定的中产阶层。

祖国的城镇贫困线目前是2009年确定的年收入1196元人民币——月薪是100元。喜讯是2011年贫困标准有望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现行标准提高25%。即使如此,结合CPI高企,社会保障不健全,显然标准偏低。

如果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标准“日均消费低于一美元属于绝对贫困”计算,中国贫困人口为1.5亿,远远高于我国贫困线划定的4300多万人口。

正常情况下,这些中国穷人能享受到低保——抛开审查不严被骗领的,人均每月100元。

2011年,收入超过中国中产阶层的美国穷人人均每月获得133.8美元的食物券补贴,每个家庭的平均月补贴为283.65美元。在中国4300多万穷人必须戒肉共度时艰时,美国4600多万穷人家里的冰箱被从肯德基领来的炸鸡塞得满满。

再说一个对比:1985年,中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0元确定为贫困线,2009年这一标准为1196元,24年来增长约五倍;而在此期间,中国G D P由7780亿元增至33万亿元,增长42倍。

期间,美国经济增幅不如中国,财政负债累累,近期有上调债务上限,实际已经破产,却依然在推动全民医保,给穷人送粮票。而中国财政收入增幅惊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却在推动全民收入增长和福利完善动作迟缓,令人感慨万千。

即使如此,美国专家不依不饶,还在呼吁给穷人制定健康食谱,不要总是便宜那些出产垃圾食品的快餐店。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穷人每领到一份炸鸡,都有中国人民贡献的8%,因为这个数字正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比重。

据悉,美国政府将外债总额的60%用于了改善民生和教育发展——而这两方面都是中国财政投入的短板。

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若按照目前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和反贫战略,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体制均无力支撑。但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中国贫困人口世界第二,同时也是世界奢侈品消费增长第一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最多,“三公”消费最多,且贫富差距惊人。

消除贫困——以公平正义的名义,已时不我待。

一个国家有尊严,首先在于这个国家的穷人活得体面。这叫底线。

本文来源:搜狐博客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0.jpg (100.48 KB, 下载次数: 273)

0.jpg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 05:57 , Processed in 0.29612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