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哲学思想之明清哲学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00: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明清之际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时代,一些汉族知识分子把当时称为“天崩地解”。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突破理学羁绊,对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基础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黄宗羲、王夫之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宗羲学问渊博,著作丰厚,认为“盈天地间,皆气也”,“无气则无理”,“理”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气“日新不已”,理也随着不断发展变化。他提出“致良知”,认为一切事物都需要实践。政治上,他深刻揭露封建君主以天下为私有的本质,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之治,不在一姓之兴,而在万民之忧乐。”其思想表现出一定民主色彩。

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史子集无不精研,著作等身,后人辑为《船山遗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对前人尤其是宋明理学提出的问题几乎都进行了重新审视,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者。王夫之认为“理在其中”,“道者器之道,而气者不可谓道之器也。”(规律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说事物是规律的事物。)先有事物而后才有规律,没有事物不可能先有规律。他进而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壁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从而正确说明了存在和意识、事物和规律之间的关系。王夫之认为具体事物的形态有“屈伸”、“聚散”、“枯荣”、“幽明”等变化,物质世界本身则是不生不灭的。一车木柴燃烧以后,分别化为火焰、烟和灰,其中木者还木,水者还水,土者还土,木柴的形态虽然消灭,构成木柴的物质基素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或扩散了。在认识论方面,王夫之强调人的认识必须复合客观对象,但客观对象并不依赖人的认识而存在,人的知识是人的感官理性和客观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王夫之还否定了宋明以来唯心论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把“格物”解释为主要靠耳目感官去认识的“学问”功夫,相当于感性认识;把“致知”解释为主要靠内心去认识的思辨功夫,相当于理性认识。他批评说,陆王心学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销行以归知”。在辩证法方面,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都处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他说:“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从这种认识论出发,王夫之提出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认为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质变),其实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量变)。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20:18 , Processed in 0.26495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