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之陶器,玉器,青铜器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4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文物作为浓缩和积淀的物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浩如烟海的文物遗存中,陶瓷、玉器、青铜器、货币、兵器等像一支支绚丽的奇葩,流光溢彩,争奇斗艳。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普遍具有工艺精美、造型生动、历久弥新的共同特点,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可一窥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

中国古代陶瓷

一、陶器

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之精湛,釉饰之精美,器型之多变,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赞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化的卓越贡献,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红陶  

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陶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发现有大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同位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裴李岗文化的陶器,除泥质和夹砂红陶外,还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

彩陶  

陶器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将彩纹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和庙底沟遗址及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大量彩陶出土。

彩陶器种类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炉、豆、敦、罐等。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种,以轮制居多。胎色有灰、褐两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色彩彩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到了汉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云纹、花瓣纹、鸟兽纹等,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显得灿烂多彩。

黑陶  

制作黑陶是在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让烟熏黑。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器形品种较之彩陶更加丰富,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也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留有编织纹、篮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法雕镂出的花纹外,一般不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面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白陶  

是用高岭土烧制的质地洁白细腻的陶器。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制作技术提高,原料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更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尊、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釉的低温铅釉陶器,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其品种有器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器皿种类繁多,造型新颖别致,设计巧妙,绚丽色彩,是中国陶器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二、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珍藏。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阶段。烧制瓷器的原料是高岭土,由叫“瓷土”;烧制温度比陶器高,一般需1200℃以上高温;瓷器表面涂有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虽然商代瓷器具备了以上基本特点,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釉色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汉时期的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瓷器表面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盂、罐、提梁壶、鼎、瓮、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致密坚硬,虽然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不同,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制瓷业发展不平衡。江南“六朝青瓷”,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工艺水平较高。北方则生产较少,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南方青瓷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早期越窑水平最高。北朝青瓷与南方青瓷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也较为多见。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著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子淡灰色,紧密坚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收,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子比前更致密,灰白色,釉子匀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等。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生产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准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等。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的。花瓷是唐代一个新出现的瓷器品种,它是在黑釉或黄釉、黄褐釉、天蓝釉、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一般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相间,对比强烈,釉斑排列无论是有序或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花瓷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除五大名窑之外,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的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与宋朝同时并立的中国北方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和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业。这些地区所生产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外,明显受到唐,宋北方诸窑影响的痕迹。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其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有明显提高。定窑白釉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试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窑场在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怀、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等。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钧窑以今河南禹县为中心,以生产青瓷为主,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钧瓷为历代收藏家所珍视,谚语说:“宁要钧瓷一片,不要家产万贯。”

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宝丰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汝窑只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瓷器传世最少。

哥窑窑址至今未被发现,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哥窑主要是陈设瓷,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长颈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五足洗等。哥瓷胎子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哥窑釉色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器既有支烧的,也有垫圈烧的

官窑文献记载很少,窑址至今也没有找到。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瓷器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景德镇由于烧制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且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著名的是青花瓷。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烧瓷的御器厂在此处兴建并长期烧造,在传统烧造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名品迭出,制作了无数精美的产品,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工匠们将青花瓷器的生产推向极致。被誉为青花之冠的宣德青花瓷器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尤以青翠光艳、层次分明而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在颜色釉和釉上彩方面也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种,如成化时期的“斗彩”,万历时期的“五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和“珐琅彩”,以及模仿竹木制品、牙雕、青铜、漆器等器物和生物形象的各种陶瓷制品,均为当时工匠们巧夺天工的卓越创造。这一时期,我国制瓷工艺的发展盛况空前,达到了历史高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是景德镇瓷器的真实写照。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则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画面、图案或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优秀图案,由专门的画工将其复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经烧制而成的。了明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而且还远涉重洋到了海外。

三、陶瓷鉴赏(略)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玉包含着古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玉不仅被用于装饰,是财富、权力的标志,还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古人爱,不仅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君子佩戴玉,更要“比德于玉”、“守身如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可谓之“义”;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声音清脆,可谓之“乐”;瑕瑜不掩,可谓之“忠”……玉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长经历,陶冶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抚育了一个民族的君子风范。没有对玉的深层体悟,不可能对中华文明有真正了解。

一、玉器简介

以矿物学分类,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称软玉。另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也叫硬玉(如翡翠)。中国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在清初吴三桂追击永历皇帝进入云南并控制了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因为它比一般石头坚硬,于是人们用它来加工其它的石制品;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用它来做装饰品;由于玉的数量有限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从而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器加工逐步形成了一个专业。史前玉器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良渚文化的玉琮则是礼器(祭器),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应是图腾。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很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等。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和规范礼治,建立了一整套用玉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史前的玉璧、玉琮外,还有玉圭、玉戚、玉戈等礼玉。当时贵族服装上都有玉饰,所谓“君子佩玉”,其形态以动物和想像中的神物为多。商代,由于受青铜文化冲击,玉器已不再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了,但仍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用途广泛、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西周时期,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如:串饰形式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说明西周时期盛行玉佩。《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周王室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春秋前期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中期以后,则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纹环、玉虎形饰等。战国玉器的主要特点是玉质优良,王侯用玉多用和田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当时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

秦朝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很少,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作工的玉器区别不大。两汉时期,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汉代玉礼器只有璧、圭等,数量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主流。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增加,包括佩玉,有璜、环、琥、珑等。用于丧葬的玉冥器、玉用具显著增加。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等。

魏晋时期,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葬玉由此绝迹。从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看,多为简单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于是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唐代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玉器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生肖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形象突出,气韵丰满,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这个时期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

两宋玉器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艺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绘画性、艺术性的转变。此时皇家用玉品种丰富多样,佩饰类有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设有玉作坊,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皇家、官僚及民间均风行收藏古玉,古董行开始出现伪造或仿造古玉之风气,因此,宋玉又被分为古玉、时作玉、伪古玉和仿古玉。

元代玉器虽然保持了宋玉的风格,但其艺术性和加工工艺均显得粗糙。不过,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将玉材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具,拓展了玉的应用范围。画家朱德润编写的《古玉图》,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古玉图录。元代玉器“渎山大玉海”,可贮酒三十余石,饰海龙、海马等十几种瑞兽,翻腾沉浮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雄伟,动人心魄,神态生动,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

明代玉器追求精雕细琢的装饰美风格。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制造了大量的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都开有玉肆,苏州就是最著名的碾玉中心,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总体上说,明前期的玉器没有自己的风格,中期玉器趋向简略,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晚期,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

清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用兵西北,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从而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出现。清代宫廷用玉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影响,做工严谨,一丝不苟,碾琢细致,如雕似画,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二、玉器欣赏(略)

中国古代青铜器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锡、镍、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史学上所说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左右。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传统,被称为“活生生的史书”。

一、青铜器简介

考古学上,青铜器特指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因呈青灰色因而得名。青铜器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礼器、车马器等,形制多样,铭文、纹饰精美,凝聚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是古代文物中艺术性最强的种类。

一般把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指龙山文化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年;转变期指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龙山时代遗址里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制品。其特点特点是:一是红铜、黄铜与青铜器并存,如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河北大城山遗址带孔的红铜牌饰,河南登封王城岗出土的青铜容器残片等;二是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三是朴实无饰,装饰较少,仅有星条纹、三角纹等简单的几何文饰。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对于古人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青铜器,也主要用在祭祀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杂器三种。乐器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礼仪中使用的,代表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西周中晚期食器比重增加,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风习已经形成,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商周青铜器最常见的纹饰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但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

春秋时期出现的《考工记》,总结了青铜铸造技术,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器制作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随着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展现出绚丽工巧的特色。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秦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彻底瓦解,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铁器、陶瓷器广泛使用,日用青铜器皿逐渐从生活中排挤出去,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汉代以后,铜镜成为铜器的主要品种,其余可以说没有大的发展。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都留有铭文——金文。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器之上,因此青铜铭文内容丰富,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二、青铜器鉴赏(略)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0

主题

0

听众

1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9-30
注册时间
2011-9-18
沙发
光贻枝   发表于 2011-9-18 20:04:05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哦,辛苦辛苦!












什么是脚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9 05:38 , Processed in 0.39158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