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画] 从遮羞布到围裙——“”、“绂”二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9 21:5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的人们身着的围裙,是由古代的“”(fú)或者叫蔽膝演变来的。“”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为“”。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城市的“市”(shì)在读音和意义上均不同。

  “”在古代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部》:“,也。上古衣蔽前而已。以象之。……从巾,象连带之形。”许慎还说“”的小篆为“韨”。徐弦日:“韨,今俗作绂。”段玉裁则说:“韨字废,而绂字乃出。”由此可知“”、“韨”与“绂”三字是一组古今字,其中“”最早。“”字废而古人造“韨”字,其后“韨”字废,古人又造“绂”。从“”字形体和许慎的解释,我们认为,“”是由“巾”,即一块方巾,加上“一”,即系在方巾上的一根丝或皮革的带子组成。由此可知,“”无非是系有带子的方巾。《礼记•玉藻》中说:“韨,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可知“”的大小与形制正与今日之围裙相似。

  在今人看来,围裙一定是为了防寒、保暖,而这种“蔽前不蔽后”的“绂”在古代显然起不了这种作用。从“绂”字的初形来看,是一块系带的布帛,因而具有遮蔽人们某一特定部位的作用。从语源上看,“”与“蔽”古音极近,同出一源。先民在为“”这种服饰品类命名时,就是因为它具有遮蔽的功能,故赋予它与“蔽”相近的语音。从“绂”的读音来看,说明了“绂”的作用主要起一种遮蔽作用。学者们认为“绂”的这种遮蔽作用开始于远古蒙昧时代的初民。人类从以前的用四肢在地上爬行而进化到直立行走,这一事实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变化,使原来处于身体保护下的生殖器从身体的末端移到了中部,并裸露在外。对于男性来说,当他们行走时通过森林或草丛,生殖器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于是聪明的人类在这个部位缠上了腰带,这就是最原始的“绂”,它可以避免生殖器受到伤害。不过应该明白,早期的人类这样做绝不是为了避开他人的视线。

  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早的“绂”是初民的一块遮羞布。遮羞布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异性。他们认为在一个从不穿戴衣服的环境里,裸体被人类视为是清白自然的。此时,如果有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在身体的敏感部位挂一只鲜艳的垂穗或几根绚丽多彩的羽毛,或一朵朵耀眼的鲜花、一束束青青的树叶,一块皮革,自然会引起旁人的注意。正是这微不足道的遮掩物产生了最富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用皮革或布帛所做的遮羞布就是最早的“绂”。

  进入阶级社会后,“绂”的使用更为广泛,它成为统治阶级或尊贵者在重要隆重的场合的装饰品,是一种并无任何实用价值的东西。统治者之所以给“绂”以尊贵的地位,仅仅是因为它是太古初民的遗物。许慎在《说文解字•部》中“”字下还说:“天子朱,诸侯赤,士大夫葱衡。”其意思是:古代在祭祀或重大的仪式上,天子佩戴大红色的绂,诸侯佩戴浅红色的绂,士大夫佩戴青色的绂。看来“绂”又是统治者等级的标志。

  由于“绂”上系有带子,因此引申为指“古代系官印的丝带”,即绶带。如《汉书•匈奴传下》:“授单于印绂。”意思是汉皇授予匈奴王单于金印和绶带。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1:48 , Processed in 0.23475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