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东平陵故城遗址,坐落于今山东省章丘市(属于济南市)龙山街道办事处阎家村北,大城后村南,南洼村西,济青公路以北。故城东西长1900米,南北长1900米,是座方城,总面积361万平方米,现尚有残存城墙,1973年被定为“汉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陵城
它就是济南的故乡——东平陵城。
传说故事
说起东平陵故城,先介绍一下章丘八大景之一的危山。因为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古诗赞道:“高耸危山圣井澄”,危山在明清两代颇有盛名,其时,山上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庙宇亭阁,香烟缭绕;飞禽走兽,出没其中;雉飞鸟名,深邃幽深,确实是个休闲的好处所。山上有一口井,两米见方,一米水深,称为圣泉。泉水昼夜喷涌,汩汩不断,流向了东平陵一带,哺育了那里的繁荣,养育了那里的百姓。东平陵原是春秋时齐国的平陵邑,汉代时设济南郡,郡治设于平陵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在此设济南国,封汉高祖之孙刘辟光为济南王。后刘辟光参与“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济南国除,又恢复为济南郡。
历史上著名人物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祖籍是东平陵人,汉元帝皇后之侄,新朝建立者,公元8—23在位。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至公元9年元旦,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枭雄曹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与济南其实有很深的渊源。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曹操任济南国相。下辖东平陵、著、台、土鼓、邹平、历城等十余县。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长篇回忆录《己亥令》中,开头就有如下一段话:“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在曹操看来,他一生的事业起点,是从济南(东平陵)起步的。在东平陵时,曹操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东汉后期地方吏治败坏,属县长吏因为攀附贵戚、宦官,朝中有人撑腰,所以胆敢巧取豪夺、贪赃枉法,而历任济南国相又听之任之,甚至曲与包容。鉴于这种状况,曹操一方面上奏朝廷,一举罢免了八个县令,另一方面“平心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王国属吏,或者输送中央政府。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曹操在济南国相任上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一举捣毁六百余座城阳景王祠。东汉时期,城阳景王神崇拜盛行,祠庙林立,祭祀圈扩大,占地无数。曹操鉴于祭神迎神活动“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同时也是为了整饬社会风俗、恢复等级秩序、整顿吏治、清除不安定因素、稳定社会,遂决定“禁断淫祠”,致使“奸宄逃窜”。曹操担任济南国相不足一年,整顿吏治、禁断淫祠、大见成效。年轻的曹操初步实现了自己“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的心愿。然而得失兼备,曹操在济南任上,大显身手,名扬天下;同时也得罪豪强,冒犯宫廷当权者。他担心因此会招来家祸,就激流勇退,上书称病,辞职返乡。
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由平陵城迁至历城,平陵城作为济南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延续了500多年。平陵城消失后,危山上的圣泉也干涸了。传说,平陵王死后,观音把甘美的泉水装进玉净瓶中带走了。传说,平陵王墓就在危山顶峰,俗称铁墓顶,是用两口很大的锅相扣而来。平陵王虽为君主,还是驯马高手,再难驯的牲口拴在此处,也变得老老实实。如今,东平陵城故址,杂草丛生,野兔出没,一派荒凉,只有那残垣断壁的城墙,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