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高邮民歌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4
注册时间
2013-2-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高邮民歌   发表于 2013-2-14 00:52:0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高邮民歌是高邮湖以及里下河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高邮连续举办了23届“赛歌会”,目前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邮民歌接近500首。

    江苏的文化特征是“吴韵汉风”,与此相对应,在民歌上体现为苏南的吴歌和苏北的楚歌,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吴歌的范围包括苏锡常和南京高淳,而以苏州为“第一高地”,其主要特征是“嗲”。楚歌的范围是江苏北部地区,风格粗犷。处在吴歌和楚歌交融地带的以高邮为中心的苏中里下河地区,包括宝应、兴化,辐射江都、仪征这一南北交会、以下江官话为方言的江淮地域,历史上南北文化对流,新鲜的民歌元素不断聚集补充,逐渐演变为空前繁荣的“歌乡”。  
  
    据现存资料考证,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就是苏北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的一种,被称为“乡人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高邮籍大词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仅从民歌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由于他们的词曲被广泛传唱,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民歌的再创作。另外,曾在高邮担任驿丞的蒲松龄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丰富了高邮民歌的内涵,提升了高邮民歌的品位。高邮张家庄的栽秧号子《西凉月》(一见姐姐苦凄凄),歌词就是从明代冯梦龙《挂枝儿》中衍化出来的。在“蒲松龄俚曲”中,还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与至今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因此,高邮及其周边地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歌创作的一块沃土。其实,江苏向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歌乡”,如《茉莉花》就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在一些地区,民歌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可是在如今的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被群众喜闻乐见。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在传承上延续老歌手教新歌手的传统,代代相传,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传承谱系。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35

92d4909a84c84618facae724900ba766.jpg (210.77 KB, 下载次数: 229)

92d4909a84c84618facae724900ba76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4:08 , Processed in 0.327300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