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 于 2010-11-25 13:16 编辑
潘家老宅 南京的又一个99间半
![]()
![]()
![]()
潘氏老宅到底是不是徽派建筑
网友“香饽饽”对潘氏宅子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为此,他查阅了现有的资料,并作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它属于徽式风格。
“香饽饽”认为,徽派建筑选址巧妙,讲求风水,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潘氏宅子坐落在上坊东面的山谷里,北边是青龙山、南面是大连山,村子的东西两头分别是两个水库,水库面积很大。其设计和施工基于环境、巧借环境,构造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此外,潘家宅子高大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式建筑当中的重要特色。
只是在色彩上,“香饽饽”有点犹豫,觉得潘氏宅子的色彩与徽式建筑的风格不符。徽式建筑,给人最强烈的视觉感受是那由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轮廓鲜明的黑白灰有机组合,有如一幅镶嵌在翠山秀水当中的水墨画卷,清远而淡雅。而潘氏宅子目前呈现在世人眼里的,是青砖黑瓦,“这是与徽派建筑不太符合的地方。但潘家宅子历时近三百五十年,其间多次修缮过,会不会在这期间对墙壁有了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老宅的建筑风格也很“南京大萝卜”
而古建筑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却有不同观点。他看过潘氏老宅后认为,它应该和甘熙故居及杨柳村古建筑群一样,是典型的具有南京地域特色风格的建筑。它们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它们和南京老城南历史建筑,以及高淳、六合等地建筑一样,有着南京自身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曲线柔美、朴素,显得简朴大方。
至于封火墙,周学鹰教授也说它并非徽州独有,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均有。
但是,南京地域建筑的砖石铺地、青砖灰瓦、封火墙高耸,建筑细部如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做法均有南京自己的特色,精美而不繁复,曲线舒展、落落大方,这种平和、质朴、大气的建筑风格,恰如大家闺秀,既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繁琐、张扬,又不同于苏州建筑的玲珑、书卷气,是南京地域独具的特色,合于“南京大萝卜”文化个性。
河南人潘恒才为何选择了这种建筑风格
潘恒才是河南人,因战乱避居此地,财力雄厚盖上这么大的宅子不足为奇,可他为何就看中了这种建筑风格呢?
关于潘恒才其人其事,记者也请教了一些明清史专家,但由于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少,除了知道他是一位明末的“巨商”,其他情况专家们也不清楚。只是“香饽饽”始终认为,潘氏建筑更多的属于徽式建筑,潘恒才因为生意上的原因,了解徽商的文化并且对之十分欣赏,所以他在营造自己房屋时就借鉴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又结合了地域特色。
此外,在当时的凤城乡,外来户潘恒才家财万贯,村人尽知,为了安全起见,他需要建筑物能遮蔽不怀好意的目光。徽式建筑中高大的马头墙也符合他这方面的要求。同时,这种风格的建筑在村里也是鹤立鸡群,迎合了潘氏微妙的高于众人的心理。
因此,潘恒才选择了类似徽派的建筑风格。
这个“九十九间半”其实没那么多房间
但仅从外面看,记者觉得,潘家宅子怎么着也没有九十九间半那么多。在南京,甘熙故居被称为九十九间半,龙都的杨柳村亦被称为九十九间半,这潘家的宅子怎么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九十九间半呢?
原来,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了就意味着走下坡,运道就没了,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亦称“九十九间半”,而杨柳村的古建筑从目前来看,没有九十九间半这么多,但也被如此称呼。所以,潘氏宅子虽然没有九十九间半的房间,也被称为“九十九间半”,就不足为奇了。
抗战时期日本人曾炸毁老宅五间房
在潘氏宗祠东侧的一个小店里,五十多岁的店主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说过,老宅的材料非常好,比如墙非常扎实,砖头之间的黏合剂是用糯米汁和着稻草灰的混合物,几百年过去了,墙体还是硬硬实实的,不见哪里有裂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攻到佘村后,刀劈老宅大门,刀都卷了口,门上也只是留下几道印子而已。“因为这门是用一种非常坚实的柞树做的。江苏没有柞树,据说是潘恒才从老家河南运来的。”据说,潘家的老宅子也让日本人吃了许多苦头,因为老宅子里曲径通幽,左转右绕,像迷宫一样,日本人进入以后,轻易地绕不出来,所以,刚开始时,日本人没敢打老宅的主意。
而在潘氏老宅周围,村民们对日本人的斗争没有停歇过。有一次,日本人用一头牛运来了一些弹药,被村民悄悄处理掉了。愤怒的日本鬼子就把怀疑对象用铁丝穿过手掌心,浇上汽油活活烧死,并且还用炸弹炸毁了潘氏老宅的五间房。
夕阳下的潘家老宅难掩垂暮之态
傍晚时分,记者又来到了潘氏祠堂,大门依旧紧闭。再到其西侧的潘氏老宅,记者惊喜地发现大门已开,刚走进去,就被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很警觉地注视着。老人告诉记者,他姓佘,是四五年前搬进来的,而这间老宅的后人都在外地。住进来以后,每到周末,就有人到这里来参观,在家里什么事都做不了,弄得他一头恼火,干脆就锁门而出。见记者一直等到现在,老人答应让记者参观,但交代不许拍照。
老宅别有洞天,分三个宅院,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造型美观,布局巧妙。但,细节处的精美也只能体现旧世繁华。陪在记者身边的老人不时提醒要注意脚下的地板,“咯吱咯吱”的声响似有不堪重负之感。“很旧了,没有钱修,我们住在这里,走动都很小心。再这样下去,这屋子恐怕保不住了。”老人抬头望着西边的马头墙,忧心忡忡地说。
夕阳的余光穿过这堵封火墙的夹角映射过来,老屋裹着迷离的色彩,却难掩垂暮之态。
本版主笔快报记者张荣
潘氏老宅到底是不是徽派建筑
网友“香饽饽”对潘氏宅子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为此,他查阅了现有的资料,并作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它属于徽式风格。
“香饽饽”认为,徽派建筑选址巧妙,讲求风水,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潘氏宅子坐落在上坊东面的山谷里,北边是青龙山、南面是大连山,村子的东西两头分别是两个水库,水库面积很大。其设计和施工基于环境、巧借环境,构造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此外,潘家宅子高大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式建筑当中的重要特色。
只是在色彩上,“香饽饽”有点犹豫,觉得潘氏宅子的色彩与徽式建筑的风格不符。徽式建筑,给人最强烈的视觉感受是那由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轮廓鲜明的黑白灰有机组合,有如一幅镶嵌在翠山秀水当中的水墨画卷,清远而淡雅。而潘氏宅子目前呈现在世人眼里的,是青砖黑瓦,“这是与徽派建筑不太符合的地方。但潘家宅子历时近三百五十年,其间多次修缮过,会不会在这期间对墙壁有了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老宅的建筑风格也很“南京大萝卜”
而古建筑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却有不同观点。他看过潘氏老宅后认为,它应该和甘熙故居及杨柳村古建筑群一样,是典型的具有南京地域特色风格的建筑。它们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它们和南京老城南历史建筑,以及高淳、六合等地建筑一样,有着南京自身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曲线柔美、朴素,显得简朴大方。
至于封火墙,周学鹰教授也说它并非徽州独有,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均有。
但是,南京地域建筑的砖石铺地、青砖灰瓦、封火墙高耸,建筑细部如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做法均有南京自己的特色,精美而不繁复,曲线舒展、落落大方,这种平和、质朴、大气的建筑风格,恰如大家闺秀,既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繁琐、张扬,又不同于苏州建筑的玲珑、书卷气,是南京地域独具的特色,合于“南京大萝卜”文化个性。
河南人潘恒才为何选择了这种建筑风格
潘恒才是河南人,因战乱避居此地,财力雄厚盖上这么大的宅子不足为奇,可他为何就看中了这种建筑风格呢?
关于潘恒才其人其事,记者也请教了一些明清史专家,但由于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少,除了知道他是一位明末的“巨商”,其他情况专家们也不清楚。只是“香饽饽”始终认为,潘氏建筑更多的属于徽式建筑,潘恒才因为生意上的原因,了解徽商的文化并且对之十分欣赏,所以他在营造自己房屋时就借鉴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又结合了地域特色。
此外,在当时的凤城乡,外来户潘恒才家财万贯,村人尽知,为了安全起见,他需要建筑物能遮蔽不怀好意的目光。徽式建筑中高大的马头墙也符合他这方面的要求。同时,这种风格的建筑在村里也是鹤立鸡群,迎合了潘氏微妙的高于众人的心理。
因此,潘恒才选择了类似徽派的建筑风格。
这个“九十九间半”其实没那么多房间
但仅从外面看,记者觉得,潘家宅子怎么着也没有九十九间半那么多。在南京,甘熙故居被称为九十九间半,龙都的杨柳村亦被称为九十九间半,这潘家的宅子怎么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九十九间半呢?
原来,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了就意味着走下坡,运道就没了,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亦称“九十九间半”,而杨柳村的古建筑从目前来看,没有九十九间半这么多,但也被如此称呼。所以,潘氏宅子虽然没有九十九间半的房间,也被称为“九十九间半”,就不足为奇了。
抗战时期日本人曾炸毁老宅五间房
在潘氏宗祠东侧的一个小店里,五十多岁的店主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说过,老宅的材料非常好,比如墙非常扎实,砖头之间的黏合剂是用糯米汁和着稻草灰的混合物,几百年过去了,墙体还是硬硬实实的,不见哪里有裂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攻到佘村后,刀劈老宅大门,刀都卷了口,门上也只是留下几道印子而已。“因为这门是用一种非常坚实的柞树做的。江苏没有柞树,据说是潘恒才从老家河南运来的。”据说,潘家的老宅子也让日本人吃了许多苦头,因为老宅子里曲径通幽,左转右绕,像迷宫一样,日本人进入以后,轻易地绕不出来,所以,刚开始时,日本人没敢打老宅的主意。
而在潘氏老宅周围,村民们对日本人的斗争没有停歇过。有一次,日本人用一头牛运来了一些弹药,被村民悄悄处理掉了。愤怒的日本鬼子就把怀疑对象用铁丝穿过手掌心,浇上汽油活活烧死,并且还用炸弹炸毁了潘氏老宅的五间房。
夕阳下的潘家老宅难掩垂暮之态
傍晚时分,记者又来到了潘氏祠堂,大门依旧紧闭。再到其西侧的潘氏老宅,记者惊喜地发现大门已开,刚走进去,就被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很警觉地注视着。老人告诉记者,他姓佘,是四五年前搬进来的,而这间老宅的后人都在外地。住进来以后,每到周末,就有人到这里来参观,在家里什么事都做不了,弄得他一头恼火,干脆就锁门而出。见记者一直等到现在,老人答应让记者参观,但交代不许拍照。
老宅别有洞天,分三个宅院,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造型美观,布局巧妙。但,细节处的精美也只能体现旧世繁华。陪在记者身边的老人不时提醒要注意脚下的地板,“咯吱咯吱”的声响似有不堪重负之感。“很旧了,没有钱修,我们住在这里,走动都很小心。再这样下去,这屋子恐怕保不住了。”老人抬头望着西边的马头墙,忧心忡忡地说。
夕阳的余光穿过这堵封火墙的夹角映射过来,老屋裹着迷离的色彩,却难掩垂暮之态。
主笔记者张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