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凤阳花鼓戏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1
注册时间
2013-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凤阳花鼓戏   发表于 2013-3-11 08:01: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剧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知名艺人如陈广仁、李西、乔成、顾怀功等,活跃于沿淮一带的农村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凤阳花鼓戏是“以唱为玩”的业余性质。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60

001fd0dd2850122556660d.jpg (293.8 KB, 下载次数: 69)

001fd0dd2850122556660d.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22:23 , Processed in 0.426653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