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皮影戏   发表于 2013-3-16 16:46:2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上海皮影戏的没落

    上海地区的皮影源自七宝,这是得到上海戏剧界专家认同的。七宝的皮影用小羊皮制作,并以绘画为主,这在中国皮影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七宝皮影最初是由七宝人毛耕渔在清代光绪年间从浙东地区引进的,在当地组成了皮影戏班,并很快将皮影戏传到上海各地。

    皮影戏在上海一度流行,最辉煌时候是在抗战前夕,皮影戏登上了西藏路上海大世界的舞台,连续演出三个多月,一时声势大振。最鼎盛时期,上海地区共有21个皮影戏班。

    但随着社会发展,皮影戏在上海逐渐没落。


最后一个艺人10年未登台

    上海最后一个能设计制作皮影的老人,77岁的七宝镇璩墨熙老先生,已经10年没有登台表演了。作为上海最后一个皮影戏人,璩墨熙先生的正式工作却是给当地一家停产的工厂看大门,据璩老太太介绍说,璩先生在30多年前就已经不大表演皮影戏了。  璩老先生是道士出身,后来学得皮影,师从上海皮影戏鼻祖毛耕渔,是其第六代传人。璩老先生不但能表演皮影戏,还能自己画皮影,写剧本。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114890466_11n.jpg (51.85 KB, 下载次数: 55)

114890466_11n.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6:54 , Processed in 0.360410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