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古陕州通秦连晋,是沟通我国东西部经济的桥梁,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津要。在该区域,民族民间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许多戏曲就发源于此,而扬高戏是其中一种。
提起扬高戏,至今在陕县大营镇峪里、灵宝市大王镇南阳两个村子,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儿童,可说无人不晓。每逢重大节日或各
种庙会以及天旱祈雨等重要活动,无不以请到扬高戏为荣。可以说,在当地没有了扬高戏,集会或节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扬高戏在那里曾一度被奉为“神戏”。
扬高戏的本名叫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1955年,陕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树滋在对扬高戏进行考察研究时,发现它的曲调与迷胡、花鼓调的最大区别就是起伏大,调尾旋律上扬,多用“大跳”,因此将该剧种称之为扬高戏。
与其他戏剧相比,扬高戏的表演、音乐、舞美具有一股古朴气息。它不注重表演技巧,不大段唱白,但重故事(剧情)表述,旦角男扮,延习至今。生、旦、末、丑,同腔同调。净的唱法和音色与其他戏曲相比稍有变化,唱调有72大调、36小调。其音乐伴奏很有特色,弦乐多碎弓、多抖动,加之高音竹笛,可谓繁弦急管,金声玉振,给人以欢快明朗或凄楚激越的感受,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二)
关于扬高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朝。相传隋朝末年,李渊率兵南征凯旋,途经田野听此曲调,顿觉耳目一新,即令乐官将此曲调记录下来。李渊登基后,命宫女学习演唱。从此,宫廷内外共唱此曲,以示荣贵。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又命长安宫民皆唱此曲,以示孝意。中宗时期,化妆演出,形成了扬高戏的雏形。唐朝末期,一位赴京(长安)赶考未第返乡的书生,在出函谷关后,因手中拮据,便将扬高曲调传授于灵宝南阳村。南阳村家戏班以元杂剧剧本为基础,用扬高曲调登台演唱,形成了具有灵宝特色的扬高戏。经过漫长岁月,它又逐渐流传到陕县和山西的平陆、夏县一带。
清道光时期,扬高戏开始能够与秦腔、蒲剧相抗衡。清光绪年间,豫西、晋南最“红火”的就是扬高戏。凡大庙会、大戏楼皆请扬高戏班,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扬高戏。相传民国十一年,在山西芮城南庙古会上,扬高戏与蒲剧名班对台。演着演着,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涌向扬高戏那边观看,不但挤倒了庙园的大墙,而且活生生地气死了蒲剧的名角,扬高戏度过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战乱频繁,加之外来剧种的相继流入及自身的原因,扬高戏班社时聚时散,时强时弱,以致失去往日辉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日趋稳定,扬高戏有所恢复。但种种迹象表明,扬高戏已在走下坡路。
(三)
为了探寻扬高戏的现状,记者日前特地来到灵宝的南阳村进行采访。
在南阳村,记者见到了对扬高戏改革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原玉荣老艺人。提起扬高戏的改革,原玉荣侃侃而谈。据其介绍,因从小受父亲影响,他11岁开始学扬高戏并能拉板胡上台伴奏。在经历长时间演出后,原玉荣发现扬高戏的曲调古板、陈旧难听,并且扬高艺人普遍存在重拉唱不重感情表现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他于1964年步行几百公里,走访了山西芮城扬高老艺人张春生、胜进学、义兴子等8人。经过座谈,原玉荣受益匪浅。他将扬高戏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并打印成册分发给陕县、灵宝等地的老艺人以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承认与支持,形成了现在的扬高戏唱腔,使扬高戏音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9年10月,原玉荣创作的《小姑走娘家》参加洛阳地区戏剧汇演受到嘉奖,并被推选为参加全省汇演剧目,获二等奖。说到此处,原玉荣也来了兴致,拿起自己制作的板胡为记者现场表演起来。旋律悠扬高昂,声音圆润,使记者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听得津津有味,二胡声突然变得凄凉悲伤起来。原玉荣感叹地说:“这扬高戏快要失传了!现在村里会演扬高戏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逢年过节或特邀时才有机会联合陕县峪里村表演。因为赚不到钱,年轻人宁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这玩艺儿。现在的扬高戏,只靠老一辈艺人的维持,才不至于失传。”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