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牛屯鼓乐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28
注册时间
2013-2-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牛屯鼓乐   发表于 2013-2-28 16:47:1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山東定陶縣孟海鎮牛屯村,是一個古老而又有着豐厚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文化底蘊的村莊。牛屯鼓樂是山東鼓樂的重要流派,是一種已鼓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民間藝術形式。牛屯鼓樂主要分佈于菏澤定陶及周邊地區。

牛屯鼓樂的祖師爺為牛氏族祖先牛文燦自學創立。據牛屯村《牛氏族譜》記載:「牛文燦,七世,定陶縣孟海鎮始牛庄人,明秀才,萬曆二年在赴京考試路上,與萬曆皇帝不期而遇,曾結為金蘭之好。后萬曆皇帝封官不受,贈其龍衣蟒袍一裘,朝中皆尊其為御老。」牛文燦出生的那個時代,牛屯村一直活躍着「踩高蹺」、「跑旱船」、「倒騎驢(坐柳椽)」即嗩吶、扭秧歌等多種民間文藝形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生,牛文燦自幼便喜愛鼓樂,赴京趕考期間,又曾在京城多次觀看鼓樂演出,從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鼓樂知識,在此基礎上,他取長補短,獨創自編,寫下《雷公閃江》、《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等鼓樂,教書之餘,組織牛姓家人演練,深受族人喜愛。後來,牛姓家人有賣糧籌款,購置了鑼、鐃、鈸、鑔等伴奏樂器,這樣鑼、鐃、鈸、鑔與雷霆大鼓一起交叉混合穿插擊打,形成獨特幾百年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演奏技巧,促進了山東鼓樂曲的發展。

牛屯鼓樂在明朝極盡輝煌,得到迅速發展,周圍幾百里範圍內的村莊都派人來學習牛屯鼓樂,最多時鼓樂班子發展到100多個。更有幸得到神宗皇帝「此鼓之應京城有,鄉間哪得此鼓生」的誇讚。牛屯鼓樂便一直享有「牛屯鼓樂如響雷」的美譽。更因神宗皇帝欽差賜牛屯鼓樂隊每人一身黃色大馬褂以示褒獎,至今牛屯鼓樂演奏時,樂隊都身着黃馬褂服裝,與紅皮大鼓和紅色飄帶相映生輝,唯武不凡。

牛屯鼓樂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牛屯令鼓,又名「雷霆大鼓」。牛屯雷霆大鼓因其擂時發生奇特,響聲猶震雷貫耳而飲譽魯西南。

牛屯鼓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鼓樂文化更趨純熟,不管是改朝還是換代,牛姓家人一直堅持口授傳承古文化,並從鼓樂文化中尋找和分享着人世間的樂趣,聽着那如雷般的鼓聲,看着那獨特的鼓樂演藝,使人精神振奮。牛屯鼓樂以其獨特的魅力,作為先人們的精神食糧,滿足、興奮了牛屯幾代人。每當有重大的節日活動,巨型祭祀慶典的時候,人們把鼓樂演奏起來,以祈求蒼天降幅、消災滅禍,為黎民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牛屯鼓樂成為人們「接關爺求雨」的法寶。據牛屯村老人牛光庭口述,這一「法寶」每次都能成為百姓求來及時雨,獲得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據老人說,每當乾旱少雨時節,「關爺出巡」就回到玉皇廟求雨。此出巡隊伍,一罐取水走在最前面,後面跟着「關爺」,再后是鼓樂隊,最後是抬「攆」縱隊,每兩人抬一「攆」,需二是「攆」左右,排成斜縱隊前進,緊湊而有序。至於「攆」的做法更是想法奇特,每根「攆」都是一去皮柳椽,長約5米,茶杯粗細,周身圖以五顏六色的顏料,會以滾龍圖案,下面綴上砘子子(壓麥壟使用),人走動時,上下扇動,前面鼓樂敲起,鼓聲如雷,後面抬「攆」的隊伍合著鼓點,扭起腰肢,浩浩蕩盪出發了。鼓樂隊走街串巷,把神靈福音灑向村頭巷尾。據說「出巡」隊伍每次都能感動玉皇大帝,號令龍王爺把甘霖灑向大地,為黎民百姓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603

7C0DE11BC323814B8AAE8C33837B798D.jpg (5.59 KB, 下载次数: 44)

7C0DE11BC323814B8AAE8C33837B798D.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17:40 , Processed in 0.334120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