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德平大秧歌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
注册时间
2013-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德平大秧歌   发表于 2013-3-1 14:18: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古诗曰:“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对德平大秧歌最贴切的描绘。  
  德平大秧歌是德平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用来庆祝重大节日和农业丰收的文娱形式。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样,“德平大秧歌”是农家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布阵的方略,不断变化的队形,加上那不时出现的激昂与急速爆发的鼓点的节奏,使人们在繁力农事之余有了对淳朴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法。  
  在德平一带传有“丁家村的鼓子、王连州的伞,赫(读hei)家的秧歌扭得欢”之说,集中体现了“德平大秧歌”跑、舞、歌三种主要形式。“德平大秧歌”是鼓乐、歌舞、杂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参加表演人员一般需60余人,其中有1台大鼓,1台小鼓,2个乐队伴奏,4个伞头,12个鼓子,32—48个彩角,伞头、鼓手、彩角服装各具特色。在表演套路方面有四门斗、跑金台、龙摆尾、迷魂阵、四马弹蹄、跑五角星、剪子鼓等几十种阵容。表演形式方面,“德平大秧歌”为大型广场秧歌,队伍庞大,场面壮观,表演豪放、粗犷。开场后,四个伞头同时表演,分四线行走,活动于腰胯间不停转动的华丽的秧歌伞在伞头手中和空中上下左右前后盘旋,娴熟的技巧让观众不得不赞叹伞头的成熟和干练;鼓子手相继上场表演,雄劲的鼓点让小伙子们风采尽现,彩角姑娘们手持荷花灯随鼓点扭起秧歌来可谓婀娜多姿。  
  原《德平县志》有“元霄张灯烛、放火炮、乡人团聚、持花灯为秧歌之戏,即古摊之遗也”的记载。一九八二年,闫兆刚先生写了“德平秧歌考”一文,发表在《齐鲁乐苑》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德平大秧歌”是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我们把它继承发展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571

200808032135222s7o.jpg (77.36 KB, 下载次数: 49)

200808032135222s7o.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02:42 , Processed in 0.338013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