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花鞭鼓舞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4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花鞭鼓舞   发表于 2013-3-4 23:16:1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带,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了花鞭鼓舞。回乡后苦练技艺,并把花鞭鼓舞传给了当地艺人。宣统三年,王立礼和王立义俩兄弟的精湛技艺被清朝官吏看中,召进宫廷为皇帝表演,在打花鞭鼓舞中栓鼓的绳子断了,皇帝马上命四王拿来一捆黄龙绳送给兄弟俩。以后村上逢办喜事都用黄龙绳捆绑嫁妆车,时至今日,黄龙绳的故事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一、基本内容
    解放前花鞭鼓舞称为花鼓,解放后专业人员称它为花鞭鼓舞,花鼓在表演时身背腰鼓,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头用牛皮结成疙瘩,双边同时挥舞,变换各种姿态,鞭头击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种花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音咚咚,像战马奔腾,使人情绪振奋,人潮沸腾。
    二、花鞭鼓舞的道具有鞭、花鼓、服装等
    1、鞭:长度为50厘米,分别拴在两个鼓捶上,此鞭是由两牛皮条制作的。从鞭头开始向上分别系有两个疙瘩,鞭子粗如小指,上面缠有各种彩色毛线,因此称为花鞭鼓舞。
    2、花鼓:样式同腰鼓相同,两个鼓面用牛皮所蒙,鼓面的直径为15厘米,鼓棒是由木料制作的,颜色为大红,鼓长30厘米,此鼓系有一条红绸带,以便背在肩上。花鞭鼓使用一般腰鼓, 用小锣小镲伴奏。 舞者头系白毛巾, 身着短衣, 斜挎腰鼓与左胁下, 双手各持一鞭, 鞭杆长22厘米, 鞭条长50厘米, 鞭梢系成疙瘩。 表演时击鼓方式奇特, 两条鞭上下翻飞, 甩至背后, 胸前, 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 鞭飞鼓鸣, 独具一格, 引人入胜, 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有前八步, 后八步, 鹞子翻身, 鲤鱼跳龙门, 古树盘根, 张飞骗马, 苏秦背剑, 二龙吐须, 金丝葫芦, 菊花盖顶, 黑狗钻裆, 就地十八滚等30 余种。
    3、服装:表演者为武生打扮,头戴马尾透风(巾)帽,上穿黑跨衣,腰系緞子,大带,并带腰襟子(黑色),下身穿黑色灯笼裤,脚上穿薄底快靴。白毛巾罩头,上身穿白色对襟便衣,腰间系一条红绸子,下身穿蓝色彩裤,脚穿黑圆口布鞋。
    三、基本特征
    花鞭鼓舞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在长期的民间艺术活动中,花鞭鼓舞形成了与礼俗活动程序性特征;3、场阵的变化特征,花鞭鼓舞场子变化多变,舞蹈动作规范有固定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阵势。4、互动性特征,观众对一般民间舞蹈只是欣赏,但看花鞭鼓舞有一种团结拼搏跃跃欲跳之感。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287

ucwf_image001.jpg (20.84 KB, 下载次数: 49)

ucwf_image00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0:30 , Processed in 0.327292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