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包楞调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4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包楞调   发表于 2013-3-4 23:27:4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包楞调是流行在山东 成武的民间歌曲。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访民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后由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调,64段词由一首诗发展而来。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中的每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词,每段由四句组成。整个唱词内容表现广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贤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等等,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1963年,魏传经改写填词的包楞调,在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由菏泽地区代表队姚月兰演唱。演唱会后,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杂志同年第四期发表,从此在全国流行起来。第二年5月,由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音乐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原籍菏泽的彭丽媛把包楞调带入北京后,几次出访北欧诸国时演唱,并录制成唱片和磁带发行全国。
历史渊源
  《包楞调》是流行于成武的民歌,1962年经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挖掘整理出来后,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历史渊源:

  历史上,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寺、玉皇庙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一开始,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大鲤鱼(用布或绢制作的道具),担子用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也有的用手抚着莲花盆,招来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等,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清朝晚年以后,随着“担经”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包楞调》这种曲调却以不同形式仍然在民间流传。

  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听说周金英会唱小曲,他就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但第一次周金英不承认自己会唱。以后魏传经几次登门拜访,经过交谈和启发,周金英终于唱出了《包楞调》,周金英是位好客的妇女,说书、唱戏、担经、耍艺、唱琴书的人常在她家做客,《包楞调》就是她跟担经、唱琴书的人学会的,她还说:“当年为琴书伴奏的古筝老艺人李师傅演奏的《包楞调》曲子,更为动人。”《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唱词很多,一唱就是几十段,现在的《包楞调》只是其中的一首诗组成的词,这首诗是: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的每个字组成四段词,共六十四段。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歌词内容广泛:春夏秋冬、风云雨露、山水花草、名胜古迹、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君王贤士、文官武将、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书画、格言哲理、土特产品、乡土民情、成武古迹等,犹如一副史诗画卷。当时,由于魏传经记谱能力有限,遂找到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一同进行了记谱。1963年由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整理完成,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并广为传唱的《包楞调》。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280

hk01.jpg (42.72 KB, 下载次数: 84)

hk0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0:05 , Processed in 0.345808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