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岔曲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5
注册时间
2013-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岔曲   发表于 2013-3-5 22:30: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之曲种,是单弦演唱中的一部分。岔曲起源于清初北京,兴盛于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内外。关于岔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乾隆朝征西凯歌;另一说是从昆曲、高腔岔支而成。

  岔曲的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一人操三弦伴奏(也可无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演唱的;还有集体演唱的“群曲”形式。其基本唱腔结构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分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有一个大过门。岔曲的曲词句式是长短句,有七字句、四字句,嵌入五、七、十字的小对句(即“数子”)等,并加入嵌字、衬字。岔曲音乐取材于民间曲艺、小调和戏曲。主要曲调有:平调韵、荡韵、黄鹂调、石韵、硬书等。

  岔曲的篇幅分大小岔曲。小岔曲又名脆岔,短小精悍,不带数子,有词脆、腔脆、板头脆的特点。代表性曲目有《晚霞》、《怕到黄昏》等。大岔曲又名长岔,在曲词中嵌入一长串用数板连接的嵌句。演唱时节奏明快,唱腔多变,高低起伏,一气呵成。代表性曲目为《风雨归舟》。

  传统岔曲曲目数量较多,建国后,流传较广且颇有影响的新岔曲有《有这么一个人》、《红军过草原》、《志愿军英雄赞》、《赞雷锋》等。

  岔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继宝小岔后,出现过司瑞轩、德寿山等名家。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擅唱岔曲的仅屈祥利、王贞秀、广绍如、阿鉴如、荣剑尘、谭凤元、曹宝禄等十余人。至民国初,岔曲已经完全融入单弦牌子曲,偶作单独节目演出,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存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27

01300000628516128072328591475_950.jpg (98.8 KB, 下载次数: 39)

01300000628516128072328591475_95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7:48 , Processed in 0.324371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