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相声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5
注册时间
2013-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相声   发表于 2013-3-5 22:33:3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 相声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是由笑话及吸收其他曲艺中的“说口”逐步发展而成。近代相声可追溯到明末的民间口技,而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清末。最早说单口相声的艺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张三禄。后传艺给朱绍文(或朱少文)。朱编演新段子与其徒弟合作说演,而出现对口相声;他还促使票友的“清门”相声和艺人的“浑门”相声合流;由他开始,相声行出现传徒授艺的规矩。其代表人物有李德钖(万人迷)、张寿臣、侯宝林、马季、姜昆等人。

  相声的表演形式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为单口相声。而两个演员表演的称对口相声,叙述的甲乙分别称“逗哏”、“捧哏”。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是群口相声,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相声以讽刺见长。讲究“说、学、逗、唱”。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正活儿”、“底”组成。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等数十种。

  传统相声段子有:单口相声《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口相声《关公战秦琼》、《卖布头》;群口相声《扒马褂》等。

  相声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改革,摒弃了庸俗、封建的内容,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文革”后,相声创作紧跟时代步伐,出现一段辉煌时期。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至今,相声步入低谷。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26

1263958406.jpg (165.19 KB, 下载次数: 67)

126395840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7:49 , Processed in 0.311708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