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1-3-10 22:51: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邓伟民  *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一类岗受聘者

  
1957年9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文学学士。现任江西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创作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得江西省"省级教学名师奖"。主要从事作曲及作曲理论的研究及教学,先后为本科、专科、研究生、主讲近十门课程,主讲的部分课程获省"优质课程"、江西师大"精品课程"称号,教学成果多次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了个人音乐作品专著及个人音乐作品专辑(CD),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作品共一百余篇,一部分音乐作品已收入国家正式发行的歌集、CD、VCD以及中学音乐课本中。音乐作品歌曲《轻轻地走近你》(作曲)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又是八月桂花开》(作曲)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永远的井冈山》(作曲)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歌曲《源远流长》等三首作品(作曲)荣获共和国五十周年音乐作品奖。多次担任并主持省级以上的大型音乐歌舞的作曲、音乐策划和音乐总监工作。为多部电视片、电视艺术片、专题片、电视戏曲片作曲。创作了多部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及大量的舞蹈音乐。百余件音乐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媒体播出。
侯豪情  *江西师范大学享受高层次人才岗位津贴人员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1958年4月出生。现从事专业为化学材料。1998年10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2年6月分别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化学系和美因茨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在美国Akron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初回国,特聘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6年始兼职南昌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01年始为美国化学会会员,07年始为美国科学进步联盟(AAAS)。曾获得美国化学会ACS优秀论文奖(2000年)、Frankfurt国际纳米纤维大会优秀墙报奖(2006年,德国)、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优秀博士生一等奖(1998年)、江西省先进工作者(2005年)。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共申请了6项国内、国际专利,发表科学论文80篇,其中50余篇为SCI或EI收录,
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J. Am. Chem. Soc."、"Chem. Mate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ISI可检索到论文被引用580余次,H指数为12。

  侯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聚合物纳米纤维。纳米纤维的直径非常小(大约是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所构成的膜或布不仅有优异的过滤性能(滤除尘埃、细菌、病毒),而且比表面积大,能有效地吸附化学毒气,功能化的纳米纤维膜或布还可进一步使毒气分解。高强度的纳米纤维膜或布将被用来制作舒适的时装、高效的反恐服、军服、医用卫生服等;高效的过滤器用在飞机、空气不良地区建筑物的空气净化或内循环、超静厂房、涡轮发电厂房、战地坦克发动机等的空气净化;也可用在污水处理、废气除尘等环保工程上。侯博士目前主持科技部2004年度"973"前期预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一项、省厅级重大项目3项、国际横向合作项目1项,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科研启动项目1项。

  在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省教育厅和科技厅及江西师范大学的高强度支持下,侯博士于04年组建了江西省高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4位教授(博士)、2位副教授(1位博士)、2位助研组成的、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团队,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纳米纤维、碳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结构材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该中心的研究工作证实用电纺丝技术能制备直径小于1纳米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是目前世界上所报道直径最小的聚合物纳米纤维,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纳米技术杂志《Nanotechnology》(06年2月)上;该中心的研究工作也证实电纺丝技术同样可以制备高强度的聚合物纳米纤维,取得了取向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强度达到660
MPa、 共聚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强度达到1.1GPa的成绩,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杂志《Advanced Materials》(06年3月)和《Nanotechnology》 (07年12月) 上,
是世界上所报道电纺纳米纤维的最高强度。最近,该中心与美国奈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力学系合作,发现了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机械性能的尺寸效应,直径是影响纳米纤维强度的重要因素,测得直径为50nm的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强度可达到6
GPa,这个令人振奋的结果将很快发表在一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同时,
该中心所研究的碳化纳米纤维在电极材料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这种碳化的纳米纤维布作超级电容器(双电层型)电极时,电容量达到了350F/g,是一般超级电容器(双电层型)电容量的两倍以上,该研究成果正在申请专利,随后将会发表在具有高度影响力国际学术期刊上。


  侯博士和他的实验室同仁将通过朴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成绩向世界展示江西的地方院校和发达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一样在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陈慧宗  *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一类岗受聘者

  
1950年2月出生。1977年12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2000年11月晋升为教授。从事专业为有机化学,1995年起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赴日本进行合作科研。主要承担本科生"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及研究生"有机合成""天然有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编教材《有机合成原理及路线设计》一部,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务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西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江西省首批优质课程(有机化学)负责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国际网上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化学通报》、《化学世界》、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廖维林  *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 江西省劳动模范、南昌市劳动模范

  *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一类岗受聘者


  1998研究生毕于江西师大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江西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昌市劳动模范”和“江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省九届政协委员。1996年破格为教授。97年遴选为江西省首批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4年当选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现为江西省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九五”期间,主持了包括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教委重点攻关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有5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有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一个产品为国家级新产品,获得过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均为第一),直接创经济效益约3千万元。“十五”期间,主持了包括国家“863”、科技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重点项目2项,有9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个产品为国家级新产品,另一项成果获得2004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技术产业化后,创直接经济效益约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王曼莹  * 江西省优秀教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 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一类岗受聘者


  1944年10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生态工程研究院院长、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江西省优秀教师"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中医药生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在教学方面,为每届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等)。培养中药学、中药生化工程、天然产物化学方向研究生,承担硕士生、博士生学位课程与专题讲座。承担国家教委高等院校教材内容改革课题,主编《生命科学基础》整合型教材(中国医药出版社),主编《分子生物学》教材(科学出版社),制作《分子生物学基础》CAI教学课件且获2002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建"中药生化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恢复与建设江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


  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分离、分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药化学成分非线性分离基研究"、"杜仲叶提取部位防治骨质疏松症分子机理研究"与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杜鹃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高效利用"。承担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
薛锦云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 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一类岗受聘者

  * 博士生导师

  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干南京大学数学系,85年12月-88年4月在美国Cornell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修访问,95年6月-96年4月在美国Santa Clara大学作客座研究员,
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评定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9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97年批准为江西省计算机和信息领域首位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0年评聘为中科院软件所博士生兼职导师。2003年荣获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现任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高校软件科技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先后主持承担国?quot;863"计划、国家军用共性软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提出了循环不变式的新定义和新的开发策略、统一的算法设计方法、泛型算法设计语言Rad1、泛型抽象程序设计语言Ap1a。以这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为基础,研制成功支持软件形式化和自动化开发的PAR方法和PAR平台,
其前期研究成果曾获9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SCI和EI等三大检索收录。


编辑本段成果殊荣  学校把本科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从 1999 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坚持 "
以生为本、全面发展 " 的育人思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平台,以 " 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 " 为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 "
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学校探索和实施了 "3.5+0.5" 、 "3+0.5+0.5" 、 "4+1+2"
、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成绩。学校现有 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 个, 省级特色专业5 个,省级教学团队4 个,
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5 个,省级优质课程 23 门。近 四 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 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17
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04 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137 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1 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 11 项,2 个课件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1 个课件在 2007 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现场决赛中荣获大学组一等奖、4
个课件在全国第四届、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现场决赛中荣获大学组优秀奖,32 个课件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奖。学校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被团中央、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63
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之一,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被评为全国心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5
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2004 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上线考生数稳定保持在招生计划的 3 倍以上, 2008
年开始在省内进行一本线上招生。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保持在
90% 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示范社团,2005 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 2006
年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为全国高校唯一获奖学生社团; 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学生创业团队被评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佳表现团队”和“最佳创意团队”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ACM 竞赛队 获第七届“广茂达”杯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金、银两项大奖, 进入第31届 ACM/ICPC 亚洲区上海站总决赛。 杨文军同学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和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各获得金牌1枚,成为历史上第一对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获得北京奥运会四人双桨奥运金牌,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吴优和高玉兰在北京奥运会上则收获了二人单桨项目银牌,创造了中国女子双人单浆最好成绩。倪振华、范婕同学获得 2006 年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操混双比赛金牌,学校在 2006 年第 12
届省运会上获得高校组金牌总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2002
年以来,学校连续两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四年获得国家“ 973 ”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全校科研总经费从 2002 年的 1100 余万元大幅增加到
2006 年的 6700 余万元,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据统计,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1 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 3 项、国家“ 973
”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5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4 项,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6 项,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7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2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
3
项,全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 2 项;全国及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1 项,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4 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4 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 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37 项、三等奖 34 项;出版著作 66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9200
余篇,其中 520 余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编辑本段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美、加、澳、日、韩、英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
30 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三年,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英国蒂赛德大学、日本冈山商科大学、香川大学、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等签订硕士培养项目,实行学分互认,学生交换;与马达加斯加塔 那那利佛大学签订协议建立孔子学院。学校同时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 Constance Gibson
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先后招收日、澳、韩、美、印尼等国留学生及港、台学生来校学习。


编辑本段发展目标  为把握高教发展的大机遇,学校提出了
“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决定逐步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文社会科学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使部分学科和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和世界先进,总体办学水平跻身于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编辑本段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词/集体

  曲/傅利民

  我们汇集在英雄城像桃李盛开青山湖滨

  美丽的校园教师的摇篮

  哺育着未来的园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献身教育治学严谨

  坚持求实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朝着四个现代化高歌猛进


编辑本段校园景观
校名石(正大门)  正大门位于学校南面,紫阳大道北侧。我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而且不做高大的校门,正大门也是如此。简单的花丛环绕八块巨大的石块,上刻“江西师范大学”字样,两旁进出车道
  
校名石

、校门和值班室,简单明了。
正大坊  正大坊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的标志性建筑,近20米高,矗立在正门入口的正大广场。

  正大坊建在一块四方水池底座上,四根大柱环抱中央一块碑石组成。碑石正面刻有“正大坊”朱砂大字,背面刻有简单介绍。

  正大坊形似一方井,其实不然。整个设计的造型取材于“中”、“正”二字,从侧面看,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字形,而将横竖石柱加以想象,便能看到“正”字的影像。


  据说蒋介石在庐山美庐建筑时,自己曾用“中正”二字联接设计了美庐走廊上的扶手碑廊,可谓有才!
校史纪念碑  校史纪念碑又称校史柱,坐落在学校正门入口的中正广场中央,由八根巨大石柱组成。每根石柱下有大理石雕刻的校史图文围绕四周基座。


  八根石柱雕刻的是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上的八段历程,它们分别是:壮丽历程、白鹿开先、杏岭肇基、南赣砺志、望城凯旋、青蓝更始、拿山行返、瑶湖弦歌。

  校史柱是江西师范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校门入口处的正大坊遥相呼应,背面傍着美丽的静湖和宏伟的图文信息中心,形成磅礴大气的整体,壮观瑰丽,鼓舞人心。
静湖  静湖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最大的人工湖。静湖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傍着庞大的图文信息中心,静湖周围有一圈小路,路旁有许多石凳,这里每天清晨都有许多读书的身影。
  
图文信息中心


图文信息中心  图文信息中心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最宏伟的建筑,高大宽广的

  特点令所有来访者记忆深刻。也正因为此楼巨大,因此楼内单位较多、路线较复杂,不同的入口和阶梯通向的单位不一样,而且除了一楼之外,基本上其他基层的部分单位之间互不相通。
名达楼  名达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名人姚明达(字达人,号显微,梁启超的学生,原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教授),因此该楼群主要是文科院系的办公教学楼。名达楼由五座楼连结而成,每一座楼相对独立为一个区,因此名达楼有五个区,分别有新闻传播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在此。
方荫楼  方荫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名人蔡方荫(力学专家、教育家、土木建筑结构转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因此此楼主要是理工科学院的办公教学楼。


  方荫楼由五幢五层大楼组成,分为五个区,各为一个单位的办公楼。五个单位分别是:城市建设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研究中心。

  由于在方荫楼的单位基本都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方荫楼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实验室必备的水、电、气等特殊要求。
先骕楼  先骕楼结构是学校教学办公楼中最复杂的,楼内走道是不规则回形,路线图形似婴儿脖子上挂的如意锁。因此,许多对先骕楼不熟悉的同学来过之后会有“迷路”的感慨。


  其实,和其它大楼相似,先骕楼也分为五个区,第一到第四个区分别是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最南面的五区则是学校党政办公大楼,有个独立的南门。与同学们关系较密切的财务处、教务处均在二楼办公,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等也都在此,其它还有人事处、科研处、国际交流处、统战部、监审处、教师教育处等。

  先骕楼一楼正中央,是学校“实验剧场”,能容纳500多人,学校一些比较大型的报告讲座、文艺演出、话剧表演、辩论比赛等等活动,都有可能会在这里举行。从先骕楼正大门台阶底下可以进入实验剧场。
惟义楼  惟义楼,取名自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名人杨惟义(昆虫学家,原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教授),该楼是江西师范大学主要教学楼。


  
  
惟义楼

惟义楼是由四栋大楼构成大楼群,分为七个区。除了部分教室和圆形附楼作为教务处等单位办公外,其余均为教室。


  惟义楼的字母代码为“W”,一般教室的门牌号由字母代码加上四位数字组成。如“W3201”是指“W-惟义楼,3-区,2-楼,01-教室”。学校其他楼栋的标号也是如此规律。


  惟义楼也是同学们自习的主要去处,晚上10:30熄灯,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枫丹白露园林  这里靠着护校河,有坡地、林园、草坪、石丛,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一架巨型的红色“眼镜”,眼镜右耳的挂钩和部分镜框断失,有寓“放眼看世界”的意思。眼镜周围散落着许多石块,仔细看,每一粒石块上都刻着两条绿色的文字,上面一条是英文单词,下面一条则是英文单词的中文意译。因此,这块丘地也被前人称为“英语角”。


  当然,学校真正交流英语的英语角并不在此,这里逐渐成为象征师大学风的标志性雕塑,紫阳大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只要隔水相望,便能看到这块标志。
音乐大楼  这是我校音乐学院在瑶湖校区的教学办公楼,大楼由两部分组成:圆形的2层裙楼和6层的主楼。裙楼设计新颖,呈开口圆形,上下两层均为琴房,
  
音乐大楼

有趣的是,如果你站在圆形广场的中心说话,你会立即听见自己的“环绕立体声”不仅令人畅想起故宫的回音壁来。

  主楼基本为教学、办公区。内有办公室、教室、舞蹈教室、声乐教室、会议室、活动室等。装璜得还是挺“艺术化”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去体会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院师生承担了校内外许多大型文艺演出,他们的表演相当精彩,师大学生不能目睹一场的话,可谓四年一憾。
美术大楼  这是我校美术学院瑶湖校区办公用楼。
  
美术大楼

相比老校区(青山湖校区)的美术楼,这座楼条件和规模就小很多了。楼内除了主要的办公用房外,有一些提供习作的教室、画室、雕塑室等。


  美术专业是我校的传统强项专业,我校美术学院的师资力量也相当雄厚,美术学院的教室经常会在校内开画展、艺术品展,有不少高产的同学也会经常在公共场所展览自己的大作,新生们在大学四年一定有机会亲眼目睹的。
实验大楼  实验大楼由南北两幢五层建筑联接而成,大门开在南楼,北楼只有一个安全通道可以上下。


  现今的实验大楼已经划为学院行政办公楼,楼内有三个学院:南楼属于国际教育学院,北楼1-3楼属于教育学院,4-5楼属于心理学院。
长胜园  长胜园是一座3层建筑,由餐饮、购物、办公等区域组成。西边3层楼为食堂餐饮,东边3层楼为超市、店面、影院组成。南面由一楼店铺和楼上办公区组成。


  长胜园东边,即正门外,有一块空地,这里是“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活动广场”,偶尔能在这里看到学校开展的小活动。
小杏岭  
  
小杏岭

小杏岭公园,位于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西北角,紧邻护校河,是学校唯一一个完整的公园。


  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湖水和护校河连成一脉,遇到雨水多的季节,水位见涨,偶见涟漪,映衬湖上九曲桥、石拱桥,景色别致。

  清晨,这里是读书的好场所,勤奋的同学在这里洒下了汗水。
白鹿会馆  白鹿会馆是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唯一官方宾馆,其功能主要有:住宿、餐饮、会务、娱乐等。白鹿会馆最早是由江西宾馆承包管理,档次为四星级。后来江西宾馆合同到期退出,至今由江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


  白鹿会馆主要面向的是兄弟院校、社会单位和团体,接待会议、团体考察等业务。

  当然,近几年,白鹿会馆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招录取工作。由于白鹿会馆有很好的地理优势,江西省的高考招生工作连续三年都在这里进行。
鹿苑  2010年4月14日校友返校日前夕,白鹿会馆、后勤公司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忙碌起来,在瑶
  
鹿苑

湖校区白鹿岗上围起了一座鹿苑,里面建有四幢童话世界般的小木屋。在白鹿会馆饲养多日的两只小鹿--"校校"、"庆庆",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入住新房,这一乔迁寄托着师大人对校庆70周年的美好祝福。有了这两只活蹦乱跳的小鹿,白鹿会馆变得名符其实,周边的景物也显得生气勃勃。鹿苑下的鹅湖湾水面,近日放入了4只大雁、5只白鹅和10只野鸭,它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三支"联合舰队"开始天天在附近的水面上自由游弋。


  随着天气转暖,春和景明,瑶湖校区满园新绿,景色迷人,草地上处处鲜花盛开,吸引了不少鸟儿来此嬉戏。在鹅湖湾与瑶河(护校河)相邻的水域,早有一些体型小巧的野鸭安营扎寨,它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常年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些小野鸭还顺着瑶河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地,7公里长的瑶河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学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对鹅湖湾一带的野鸭栖息地进行永久性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不得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住蓝天下,人鸟共家园,校园里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经常会吸引师生员工驻足观看,成为喜迎70周年校庆的美妙景观。
知行楼  知行楼位于校园的东南角,紧邻国际交流中心(白鹿会馆)。

  知行楼是江西师范大学校领导、党校办的办公楼。大楼共三层,一楼二楼基本是党校办办公室和会议室等,三楼基本是校领导办公室。


  知行楼一楼设有接待科,负责信访接待、信息咨询等工作。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对校方有何意见、建议以及疑难问题,都可以到这里提出和寻求帮助。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在江西师范大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江西师大人艰苦奋斗、勤奋努力,一定会实现江西师范大学的伟大新跨越!
汤显祖大剧院(梦剧场)  2003年12月23日,新版赣剧《牡丹亭》在江西艺术剧院举行首轮公演,并连演三天。饰演杜丽娘的赣剧传人童丹以其韵味十足的表演和回肠荡气的海盐腔唱腔,倾倒了台下无数观众。

  大学生是《牡丹亭》的观赏者,也是这出戏的参与者。通过把“临川四梦”请进校园,真正实现师大与赣剧的联姻。校方决定,在校园内盖起“梦剧场”,组建戏剧学院,让“四梦”成为师大的“品牌产品”,常年上演,参与演出的戏剧学院学生同时可以获得学分。


  汤显祖大剧院由此得名,又称“梦剧场”。“梦剧场”用地总面积达51012平方米,投资8千万,同时拥有剧场、音乐厅、电影厅等多方面功能。




近年江西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
480
480
480
--
1
本科二批

2006
491
491
491
--
1
本科二批

2006
491
491
491
--
1
本科二、三批

2005
444
463
453
--
6
本科二批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7:24 , Processed in 0.26592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