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崂山道教音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6
注册时间
2013-4-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崂山道教音乐   发表于 2013-4-16 23:08: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汉语中,大部分文学形式都带有音乐成分。汉字的数量很多,同音字之间多以韵律来区分,诗、词、曲、赋在创作和朗诵时都依照一定的韵律而定,为的是便于唱诵。包括八股文在内,在诵读时也要有阴阳顿挫的起伏。道教的绝大部分经典和功课,在诵读时都有比较严格的曲牌和韵律。道教文化因为同古代汉文化同出一源,经韵曲牌自然离不开古汉语韵谱体系,加上宗教特有的风格,形成一种高雅、庄严、神秘、悦耳的韵味,从而具有更加迷人的魅力。崂山是中华道教较早的发祥地之一,自宋、元各代以后又成为道教丛林基地而长盛不衰,道教音乐不容置疑,自有其独特之处。从西汉开始,崂山地区的祭祀之风就相当兴盛,当时的咒音与山民号子、民歌韵味相近,如“太乙咒”、“太岁咒”、“太白歌”等都体现出浓厚的东夷方言方音。张廉夫在崂山创建太清宫后,开始了大江南北不同地域道经曲牌的交流,较早地融入“南韵”,使崂山道谱很早就脱离了方言韵味。东汉末年,郑康成在崂山办书院,聚徒授学,首次把宫廷音乐带到崂山,对崂山道教音乐影响很大,有些流传至今,被道士称为“郑祖经曲”。晋代法显和尚去西域取得经从海上回国,在崂山建石佛寺,又把印度及东南亚各国的佛教经韵传到崂山,流传至今的“大赞”、“六句赞”等都吸收了佛教“赞佛偈”类经韵风格。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宫廷梨园教头吴筠来到崂山太清宫,带来了盛唐时期形成的宫廷韵曲,二人共创的《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成为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南宋灭亡时,宫妃 谢丽、谢安 到崂山出家;明朝灭亡后,宫妃 蔺婉如、养艳姬 到崂山出家。这几位精通音律的宫妃对崂山道乐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崂山应风乐的发展。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兆页、明末才子蒋青山、清初文学家薄松龄都对崂山道乐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崂山道教音乐吸收了“祭孔”、“祭岳”等较隆重的国典活动中大型器乐协奏和唱诵手段,不断扩大演奏和合唱的规模。两千多年以来,崂山道教音乐广采博取,不断完善,形成风格独特、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既有在重大仪式活动中演奏和唱诵的神圣韵谱,如“接大驾”、“三清号”、“玉皇号”、“大洞清”等正统道谱;又有“满江红”、“宾鸿泪”、“天边月”等大型祭祀活动的专用曲牌;还有“秋山行旅”、“鹊华春山”、“晋济三果”、“归去来辞”等清秀古雅的欣赏性乐曲。而那些用于“走坛”的一般道乐已经成为崂山地区应风乐的重要部分,在道场中基本不多运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267

u=492672934,2156675498&fm=21&gp=0.jpg (9.71 KB, 下载次数: 41)

u=492672934,2156675498&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23:49 , Processed in 0.33678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