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臼街道——简介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0

听众

440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9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0
注册时间
2010-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榴莲花   发表于 2010-11-3 14:09: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石臼街道地处山东半岛南翼的日照新市区境内,东波濒黄海,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前沿。现辖16个居委和2个社区,辖区面积13.5平方千米,区域人口5.95万,流动人口1.9万,是日照市第一个纯城市性质的街道。石臼建村于宋代以前,考石臼之称,一传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渔家在东南隅岬角驻足拴缆,上岸舂米为食,形成多处臼状石坑,故称“石臼”。历代建置变迁,有“石臼所口”、“石臼里”、“石臼社”、“石臼所”等称谓,1985年由石臼镇改置石臼办事处,1998年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历史沿革  石臼建村于宋代以前。石臼之称,一传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渔家在东南隅岬角驻足拴缆,上岸舂米为食,形成多处臼状石坑,故称“石臼”;又传宋代岳飞部将李宝破金后屯兵此处,用“石臼”杵米而得名。明初,为防倭寇设“备御千户所”,始称石臼所。历代建置变迁,还有“石臼所口、石臼里、石臼社、石臼所区”等称谓。1945年9月称石臼镇。 新中国建立后,又经过多次辖区隶属变更,期间曾称“区、人民公社” 等,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为石臼镇,1985年改置石臼办事处,19 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自然状况  该街道地处沿海,地势西高东低。东南至西北最大距离12公里,东北至西南最大距离25公里, 陆地面积52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08公顷。石臼所自古就是一个天然良港,舟楫商旅要冲,境内建有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石臼港(1992年5月1日更名为日照港)和石臼渔商港口。石(臼)岚(山)沿海公路南北贯穿街道内各渔村。兖(州)石(臼)复线铁路,可直达北京、济南、郑州、西安等大中城市,与广大内陆腹地相联。 城市主干道路四通八达,海陆交通十分便利。境内主要山脉是奎山,海拔203米。 有海岸线18公里,可利用的浅海资源1.3万公顷,以梭子蟹、对虾、扇贝、海参、鲍鱼、文蛤等海产品养殖为主。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全街道植被面积4566公顷,覆盖率78%。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158万元;1978年为822.2万元;1992年总收入2.77亿元(包括已划到开发区的11个村) ;2000年为25.76亿元,人均纯收入3460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20万元。街道以水产业、工企业著名。境内有国家、省、市、区直属大中型工企业日照港、日照发电厂、日照木浆厂、金马集团等120余家, 带动并促进了全街道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进入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强乡镇。

强镇由来  石臼街道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街道)第一名。自1986年以来,该街道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敬老院、山东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敬老爱老、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水产业明星乡镇、日照市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先进单位、日照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日照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日照市经济强处、日照市乡镇企业年明星企业、日照市儿童事业发展“八五”计划先进集体等。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街道粮食平均亩产86公斤,总产51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为203.5万元。1977年10月,街道统筹资金450万元(包括人工),建扬水站1座,扩浇面积333公顷;到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310公斤,总产227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为1700万元。 1996年,街道有农业村24个,土地870公顷,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行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商品菜、商品作物的种植,发展畜牧业,实现养殖专业化、商品化,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是年全街道粮食总产达49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4817万元。随着港口的建设,土地不断减少, 但仍不放松农业生产,2000年,有耕地面积84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52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0公顷,经济作物34.6公顷,是年农业总产值5333万元, 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4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2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73 3万元。
第二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有鞋铺、铁业、木业等私营手工业近50余家。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铁木业社、渔业队、酒厂、化肥厂、搬运社、捕捞公司等企业, 从业人员4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1970年起,先后办起了装卸队、碘厂、 貂厂、综合服务社、面粉厂、海带厂、大船队等企业,从业人员8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178万元。 1978年后,又办起了织布厂、刺绣厂、建筑公司、木器厂、冷藏厂等企业, 是年,街道办企业总产值23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5万元。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街道、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模式。是年,街道办企业总产值45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80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期,积极稳妥地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联合、出售等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组建企业集团,培植骨干企业,增强企业内部活力,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2000年,街道办企业15个, 村(居)办企业58个。全街道企业总收入为10.92亿元,村居集体企业实现产值6.9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分别增长11%、10%和12%。
第三产业  1949年前,有西门外、金沟两处市场,商业、饮食业、钱庄店较多。当时,李家包子、王家油条、贺家锅贴、高家大饼均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石臼联村供销合作社、货栈、渔业供销合作社等商业机构。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国有网点粮食、食品、供销、货栈、水产站、邮局、卫生院、银行服务、交通运输、搬运社等28处,集体网点48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50户,农村尚有小商贩400余户。20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数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在原有的金家沟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先后建起了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石臼、汇源2个商场,在街道驻地建起海滨二路、 海滨三路、黄海一路、黄海二路4条商业街和1处科技工业园区及1处海鲜城。至2000年底, 全街道个体工商户达到4299户,从业人员达1.06万人,私营企业145家,从业人员达2325人。 个体运输户245家, 其中客运户28户。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强镇(街道)”。是年引进项目35个,其中私营加工企业园吸引资金1000余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00余人。

特色产业水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大小船111只, 总收入36.5万元。1978年起,先后办起海上捕捞队, 发展大马力船只11对,其它船310只,总收入358.7万元。到1987年,总收入达到929.9万元。20世纪90年代始,实施海上带动战略,调整捕捞结构,不断调整养殖布局, 按照“稳捕、 重养、 强加、增效”思路,促进水产业发展。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历时8个多月,投资1540万元,建成7公里的拦海大坝,营造虾池178公顷。1997年,拦海养殖实现产值2600万元。至2000年,街道有对虾、贝类、鲍鱼等育苗场达12家, 海水养殖面积1333公顷,海洋捕捞渔船450余只,渔港码头16处,冷藏厂36座,年加工能力13.6万吨,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对虾、扇贝等10多个养殖品种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全街道发展反季节栉孔扇贝333公顷,海带133公顷,海湾扇贝67公顷,太平洋牡蛎67公顷,贻贝67公顷,网箱养鱼300箱,万亩贝藻间养综合开发进展顺利,效益显著,水产品总产量达6万多吨,水产业总产值13.2亿元,占全街道总收入的60%以上。
旅游业  石臼街道境内古代文化、现代人文景点众多。东海峪遗址位于街道东海峪村西北, 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全国仅有的2件完整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均出土于“东海峪遗址” 。它是1992年“中日文物精华展”的200件全国文物珍品之一;裴家村龙王庙,气势雄伟,风格迥然;日照港栈桥如长虹卧波;灯塔旅游区是游客濒海观日出最佳位置。 辖区内有大中型宾馆500余家,其中黄海一路居委于1985年建成全市第一家村级宾馆--东方宾馆,之后先后投资8000万元,改建、扩建东方宾馆,达到三星级宾馆水平;黄海三路居委投资1200万元,建起集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海鲜城, 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1999年,街道接管灯塔旅游区,并投巨资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日照至北京、日照至郑州、日照至新乡旅游列车的开通,节假日游人如织,日接待游客3万余人,2000年旅游业总收入800余万元,成为石臼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  1906年,境内有私塾12处,学生80余人。1912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镇立小学、县立小学2处(其中女子班1个),学生400余人。1958年,建红专大学1处。1959年, 建农业中学1处。1964年,建村级小学46处,初中1处,教师224名,在校学生1214人。1978年,教育事业发展空前,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85年, 街道筹资350万元,对中小学校大规模改建。1988年,筹资130万元,199 5年投资80万元,先后建起面积3600平方米的石臼联中教学楼和1360平方米的实验楼。1992年,石臼第一小学筹资45万元,新建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1座,平房75间。19 94年,筹资162万元,建起面积4345平方米的金沟小学教学楼。2000年,筹资220万元,新建石臼中心小学、 石臼第二小学教学楼2处,面积3718平方米。至2000年末,全街道共有小学14所, 在校生5827人,中学4所,在校生3514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向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500名,其中本科生480名,大专生750名。

  石臼历史悠久,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京剧班的演唱在日照颇有名气,1956年到省城汇报演出。1957年“满江红”渔民小调晋京汇报演出并获奖。1958年建文化站。近几年,境内文娱活动空前活跃,村(居)民自愿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有舞蹈、大秧歌、京剧票友等,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60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20世纪80年代,强村(居) 和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街道建立档案室。1997年8月,出版发行了石臼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石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基本面貌的志类综合资料书--《港城名珠-石臼》。

  新中国成立前, 石臼有中药铺6处,中医13名。1951年,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6年, 成立大联营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52人。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58年改为卫生院。 20世纪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1976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95年,石臼医院建成一幢3000平方米宿舍楼,并多方筹资,于1997年10月建一座门诊楼, 总投资150万元,面积2000平方米,该院现有医务工作者158人,病床60张。1995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0年,全街道有卫生院1处,村(居)级卫生室42处,病床185张。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经济收入极低。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经济收入48元。20世纪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穿着方面,颜色多彩、款式新颖,逐步向中、高档发展。1993年,全街道已基本实现“三通” (户户通电、通自来水、村村通程控电话),70%的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剩余劳力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1988年9月,街道建敬老院1处,2000年有工作人员25名,供养老人111名,最大年龄105岁。2000年,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6000余部,移动电话30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95%。 20世纪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
街道建设  1949年前,因村(居)民生活困难,人均住房仅3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住房达到12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居住条件不断改善,1992~2000年,先后拆除民房2600余户, 2万余间,投资3.8亿多元,建居民楼250栋,建成14个居民生活小区,90%的城镇居民住上楼房,80%的家庭安上程控电话,硬化了海滨二路、海滨三路、天津路、连云港路等6条主要道路,栽植各种花草树木370万株,绿化面积2 60公顷。先后被市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城市道路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石臼所有一处小学(校址在城皇庙内),校长叶朋山、教导主任朱竹如、教师王延朋等都是地下党员(外地人),以教学为掩护,发展了石臼所的地下党员刘希涛、刘现荣、刘丙勤、费守朋、刘现略、费守勤、王西平、韩日轩(刘现略叛变)。1940年,石臼农民率先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1949年底,共有中共党员106人, 建党支部15个。1976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076人。1991年,石臼党校被省委宣传部、 组织部评为“先进乡镇党校”。1997年6月,石臼街道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至2000年底,有村(居) 级党委3个,村(居)级党总支3个,村(居)级党支部32个,街道直属部门党支部12个,街道办企业党支部15个。全街道党员人数发展到243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45年9月建镇。1958年8月,成立石臼人民公社,称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 1976年10月,建石臼公社革命委员会。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为石臼镇。19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工人团体有石臼抗日救国会,后改称石臼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石臼农民协会,抗战时期称石臼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石臼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有石臼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后称石臼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12月改称石臼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石臼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 ,1946年改称石臼青年救国会,1949年9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7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臼区委员会。1983年8月,成立石臼街道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84年6月成立石臼个体劳动者协会。1983年又成立石臼计划生育协会。

  2001年,刘冰任街道党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07:28 , Processed in 0.20261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