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

[复制链接]

44

主题

0

听众

4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9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4
注册时间
2010-1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cy0205   发表于 2010-11-4 11:10: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

在四川省东南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秀山士家族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东北部江口等县毗邻地区的土家族中,有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杨氏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谭、向“所谓八大姓之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娃,而杨氏尤强.‘现令仅秀山一地,此杨氏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簇谱》记载皆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簇谱》上记载:“再思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自古代巴族。②笔者认为.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裔.无疑应源于侗簇.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价。今对此略作考证。

                                               一、方志与族谱所记杨氏来源



       川黔边有关的地方志及杨氏本姓的族谱对杨氏的来源均有较详实的记述。兹简介如下:

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5《土官志二》谓:  

“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司皆杨姓。其先有杨再西者,南宋淳熙八年以平贵州铜仁大小两江。省溪宙逻及川东安彝诸处,功升宣慰使之职。世官于黔,与邑梅.平茶、石耶接壤.淳熙十年,再西孙光辅、光隆、光彤以平蛮功,授光辅邑梅宣化军民土知府.光隆石耶顺德军民土知府、光彤平茶承化军民土知府。自宋历元.子孙世袭。明洪武八年;改酉阳宣慰司为宣抚司.始置平荼,石耶、邑梅三洞长官司,仍以光辅、光隆、光彤后杨底纲,杨金奉、杨光隆为之。十四年,石耶长官司杨正宗.正文随征湖南五溪蛮有功,正宗为之请,分授地坝副长官司.于是始有四洞长官司之目,终明之世,世袭如初。国朝顺治十五年,四川巡抚题请仍准四洞承袭。雍正十三年,酉阳改土归流,石耶、邑梅,平茶、地坝四长官司均自请缴印献土,始设县治。石耶长官司杨再镇赏给土千总职街。”


    该志又云:“《杨氏家谱》:杨氏四长官、三千户,皆祖唐诚州刺史杨再思。再思七传而至再西,再西于宋隆兴元年九月袭父职思州军民沿边等处万户都总管。淳熙八年奉诏率子政疆等开创省溪宙逻、铜仁大小两江,次及川东安彝辞处地方.随奏请分茅.并主合次子政迁,分镇龙围,授万户都总管。寻废,分授铜仁大小两江勒番千户职,复废为铜仁进义长官司。三子政纲,分创邑梅。平茶、石耶,酉阳、勇土、地坝、大田、洪安、化济等处。后政纲自省溪分住宙逻.岑江,生一子通晟,字思古。以理宗四年戊子岁四月入住八乜盂溪,授土同知职,生四子光辅、光彤、光隆、光贵。”

   

清光绪《秀山县志》卷l3《土官志》亦记录杨氏土司云:“于时神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姓.而杨氏尤强。其先盖唐诚州刺史杨再思之苗裔。诚州于今为靖州地,州故多蛮,再思播宣威惠,得民夷心。……再思威行夷落,殊种畏怀,子孙习安其土,滋生繁衍,遂世为西南徼人。七世孙曰再西,宋孝宗隆兴元年袭先职,为思州沿边万户都总管。淳熙八年开地省溪宙逻、铜仁及川东安彝等处。再西卒,子正强袭总管,第二子迁铜仁勒番千户,寻改进义司长官。少子正纲驻牧宙逻、岑江。游猎自娱,不希荣仕。正纲子通晟,字思古,性沉毅,识略过人,征苗积功授乜八孟溪土同知。理宗淳十二年,平茶、邑梅、石耶诸洞苗夷内讧.寻仇纠杀。其时中国逼于北虏,不遑南向,措意盂溪比壤密近,通晟乃率诸子督兵讨之。通晟诸子皆能,而光辅尤材,光武、光隆,光彤.光贵才稍下。顷之诸洞以次略定,遂尽有其地。于是,邑梅编户五里,光辅领之;平荼编户三里,光彤领之;石耶编户二里,光隆领之.光贵无分户,与以清水,高宝诸地,资其畜牧。……明太祖洪武七年,分平荣地置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以光贵裔孙世荣为长官。…世宗嘉靖二十五年.溶溪石,皮.吕、龙、麻五姓苗为乱,长官不能制,屡为所逼,遂迁居上济里以避之.于是遂罢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自洪武置司至此,凡得一百八十三年.……明成祖永乐初..又分石耶置地坝洞副长官司,仍以光隆裔孙正文为副长官,时号四洞长官司.垂世各数百年.自宋淳熙十年杨光辅起.迄于雍正十三年杨正位(改流)止,凡二十世,二十一人,四百八十五年,……石耶犹于土千总世职,至今无改,通晟之泽,可谓长矣。”


  

又《平茶杨氏族谱》卷1《杨氏派系始源》谓:“第一世,再思,居忠次子,仕唐守沅州,授江准湖广都铃辖使,五代后梁高祖开平四年叙州蛮酋潘金胜据飞山,寇武岗,公擒戮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刺史,末帝均王四年戊寅以功授左射尚书,食邑二干户。周显德元年甲寅卒.立祠靖州飞山.民间岁时致祭.诏赐谥额显灵侯,后累朝赐谥曰阴助侯,日威远侯.日英济侯,四广惠太公。大元三年诏赐宣明顺助王。享年八十.以寿终墓葬湖广城步县上官村,第二世,正韬,思公次子.字怀玉,住湖耳,开宝八年以平蛮功授武功大夫、湖耳等处都总管防御使.享年五十卒,民间立祀祭祀.诏赐为湖耳青草顺助大王。……第八世.再西,秀初长子.住思州袭职。宋淳熙八年.奉诏率子正疆开辟省溪宙逻等处地方。公回思州.卒葬牙溪,享年五十有五。子三:正疆,飞迁、正纲.……第十世,通晟,正纲子,字思古,官司马。南宋理宗四年戊子四月授土同知.住盂溪八乜.卒葬岑江邨狮子挂。光党,晟公长子,授贵州乌罗司。光辅,晟公次子,宋理宗二十七年奉诏开创四川邑梅.以功授宣化军民土知府。光彤,晟公三子.号大雷,别号神螯,宋理宗时奉诏开辟平茶,以功授直隶承化军民土知府.至明洪武八年改长官司.光隆,晟公四子,授石耶司长官。光贵,晟公五子,授安彝溶溪芝子坪长官司.后为酉阳冉土司所逼,移住贵州思南府城西关外,水德司主簿是其后也,继移住塘头。”③


   

综上所述,可知川黔边杨氏,祖皆杨再思。概而言之,杨再思的七世孙杨再两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以思州沿边万户都总管.率子正疆(正强)和少子正纲,开辟川黔边省溪宙逻.铜仁大小两江及安彝等地。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年).杨正纲子杨通晟因功投八乜孟溪土同知.淳佑十二年(1252年).今属四川的平茶、邑梅.石耶诸洞内讧,杨通晟奉诏率诸子平定后遂有其地,世为土长。明永乐初,杨光辅,杨光彤,杨光隆.杨昌戴(光隆子)分任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长官司。同时,还置纹乜.马蹄溪,寨娄,绞娄诸千户,鸳鸯嘴司务和牙阻(雅都)边蛮总管等士职,均由杨氐子孙世袭.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地“改土归流’为止,除地坝长官司世袭340年以外,其余3个土司,袭职均在480余年。清初改流以后,以上述4土司地为基础,并从原酉阳土司直辖区分出一部分,于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了秀山县。


   

以上事迹,证诸其它史籍,亦有同样记载,故基本可信。如《天下郡国利病书》关于邑梅长官司云:  

“宋末太原杨光辅据其地,元改为拂乡,以杨氏为土知府。明玉珍僭据,改为邑梅沿边洞军民府,洪武初杨金奉归附,立为长官司.编户五里。”④又该书记平荣长官司云;  

“五代陷于蕃。宋政和中始得其地,立平茶洞。元初改溶江之子平茶等处长官司,……以其地授杨太雷为土知府。洪武初杨抵刚归附改授长官司。”⑤再者,该书记石耶长官司云:  

“先朝自宋杨昌安者窃据其地.昌安,太原杨业之裔,宣和中征代有功,蛮人畏服,因世为石耶土知府.供武初扬金龙归附,改立长官司,设长官二员,皆杨氏世职。”⑥以上史实于《蜀中广记》及《读史方舆纪要》中,亦有大体相同的记载。⑦众所周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少数民族中包括土司在内的不少姓氏:多将自已的先氏攀附到中原的汉族大姓,酉,秀一带杨氏曾祖述太原的杨氏亦属此侧,固不可信.其实,该姓的信史应从唐宋的杨再思起算则较为合理。  



   
我们再从省溪土司的历史考察.亦可得出同样的证据。上面述及杨再思的七世孙杨再西于宋淳熙八年,率子正疆和正纲开辟省溪宙逻、铜仁、安彝诸地。按省溪位于今贵州省江口县西北部,距县城两公里半,现为莲花土家族乡。全乡132户,560余人,除极少数几户喻姓李姓外,皆为杨姓,省溪一词,据民国《贵州通志·梵净山水系》载:“省溪即辰水之讹,又云宙逻江……”,“南俯大江,北连梵净,东带小河,西界提溪,……水道四方之舟楫,其司治亦大可观矣。”省溪土司杨姓.世代相袭二十余世。据嘉靖《贵州通志》卷3载;“元置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隶恩州宣慰司。明洪武初改隶思州宣慰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率卵,诏谕思州省、提(按;即省溪.提溪两士司)硐官杨都要招安叛蛮。”“明洪武五年,省溪土官杨政德内附,朝廷准袭前职。”明初,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改名省溪长官司.永乐时改隶铜仁府.清嘉庆二年设置省溪吏目驻江口,实行土流并治,光绪六年省溪改流。自元代设置省溪土司到光绪初改流止,先后传袭600余年之久.据调查,至今省溪的杨姓,尊杨再思为第一世祖,立庙祭祀尊称“飞山公主”。⑧省溪的杨氏还崇祀杨正韬,尊称”湖耳土主青草大王’.⑨川黔边的杨氏土司除上述外,还有今贵州思南的水德江副长官司和铜仁的乌罗长官司以及今属湖南凤凰的五寨长官司等。他们之祖述杨再思也是一致的。

                                                     二、杨氏为侗族中的强宗大姓


   

唐末五代时被称作“叙州蛮”的一部名“飞山蛮”。飞山,在今湖南靖州。《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八》谓:  

“飞山,靖州西十五里,俗称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日飞山蛮。”在飞山蛮中.以潘氏和杨氏为强宗大姓。据《九国志·吕师周传》记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吕师周“领兵破飞山蛮,斩其帅潘金盛,诸蛮悉归欵。”。又据《十国春秋·楚十·符彦通传》:“叙州蛮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根据《宋史·蛮夷传二》及光绪《黎平府志》卷2

上以及城步《杨氏族谱》称:当后粱开平元年(907年),楚王马殷遣将吕师周攻飞山蛮时.首领杨承磊战死,族人杨再思以其地附楚.开平四年,梁王朝授杨再思为诚州刺史.历经后唐,后晋、后周,再思子孙世袭其位。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马氏覆亡,杨正严(岩)又以十洞称诚.徽二州.自署刺史.领有今湘黔边靖州、会同、绥宁、黎平、锦屏和天柱诸县。到了宋代,杨氐子孙仍然继续统治这一区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诚、徽州首领杨蕴内附。次年遣杨通宝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991年),诚州刺史杨政崖复来贡.是岁,以其子

继知州事。此后,溪峒首领杨光富.杨光僭等亦先后归附。庆历年问(1041——1048年)据有今绥宁一带的杨通汉、杨光倩父子常入贡。嘉祜五年(1060年),朝命杨光倩为微州刺史.终宋之世,杨氏事迹屡见于史籍。


     

关于此杨氏的族属.宋时称为。“仡伶”。如《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说:“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吴姓。”’⑩据考,“仡伶”的急读声与侗族的自称

“千”音近.应是汉字双音切记载侗语的译音,且杨、吴二姓.至今仍是侗族中的大姓,几乎遍及整个侗族地区.因此.此杨氏无疑应为侗族。11至今流行乎湘、黔、桂边区靖州、绥宁、通道、三江,黎平、芷江.新晃诸县侗族地区,还有《杨太公救飞山》的传说故事.按杨太公即历史上的杨再恩.12此事亦可作为佐证。


  

建国初期的l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曾赴中南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调查,他们在新晃一带对杨氐的族属调查研究后,确认其为侗族成份。此事虽然已经过了40年,但现在看起来,仍有清新之感。兹略举其调查材料《晃县的侗族》中的数段,籍以说明:“现在分住在晃县第五、六区,历史最悠久,人口占绝大多数,又完全习侗族话的,正是杨,吴诸姓。他们不是侗族,还有谁是侗族呢?”接着该文辩析了杨氏旗谱中伪托汉族的部份说:  

“杨姓是侗族的主要构成氏族。……到唐昭宗肘,有杨居忠者杀退了邵州的海寇.因功累迁至镇国大将军,后来家遭大火。其后兄弟自淮南徙溆州(沅州),据说他的儿子就是有名的杨再兴、杨再思兄弟。而在晃县开垦的杨天应,便是栖再思的十二世孙。杨氏族谱上所载由伯侨到杨坚.杨勇.都和他们与谱上无关.只是从汉族杨氏谌上照抄下来的。至于杨再兴、杨再思兄弟,则是见于史书上与‘侗蛮叛变’有关的人物.杨再思兄弟是。侗蛮’中的主要人物,曾经起义反抗当时统治者楚王马殷.后来被马殷收降,从此做了‘侗蛮’的土司官。《杨氏族谱》说:‘以其地分置古州、龙里,潭溪,洪州,八舟.湖耳,欧阳、薪化为十洞.以部属吴、龙,谢、姚,石诸大姓,立僚属侗官,抚绥侗民,境内悉悦.雄据诚州……民思其德,立飞山宫祀之。”13此文指出杨再思之前的族谱之不可信是完全正确的。


  

 说明杨再思系侗族的资料尚不止此。如现今流行于湖南新晃、芷江和贵州玉屏一带侗区的侗族民间吟诵诗《.侗垒》中就有《杨天应从靖州来》,《再思公赞》和《天应公赞》等诵词。其中《再思公赞》云:  

”唐末道衰,世乱结祸。国可动摇,船可颠簸。非有安息,势延莫遏。思公衔命,扫荡妖魔。天戈所指,魂消魄堕。元帅功成:声威以播。亿公入黔.拮据正多。诸族啸聚,既陷且挫。功粮老丈,援兵天波.神人合作.他自莫何。投诚纳款,军门悔过。半岁驰驱,唱凯旋歌。14由此可见侗民对杨再思崇敬之深。再如现今在玉屏侗民中搜集到的一本清光绪时的《杨氏族谱》中也有如下记载。  

“始自再思公以下,后十二大房分支总图:政岩(长子),政洪(次子).正滔(三子),政传(四子)、政佥(五子)、政豫(六子).政添(七子),正爽(八子).政权(九子)、政琉(十子)、政握(十一子)、政敏(十二子)。目今黔山、三楚、西蜀、西粤四省,族众人繁。…本房族众所后地名列后…….”这些所列的地名,除多敷在今玉屏和新晃二县外,尚有一些在黔东北和川东南,如天柱、印江、松桃、省溪司、提溪司、酉阳州.石耶坝,邑梅、平茶、石阡府、万山司.铜仁大小江以及湘西南的会同等地。15由此可知:时至清末,在玉屏的杨姓侗族,尚承认分布在黔东北乃系川东南的酉阳、秀山一带的杨姓为侗族。


     

有如上述,知川黔边的杨姓确乎来源于侗族。可见有的《杨氏族谱》上所载杨再思父为杨居忠“以隋采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的这种说法是不足为据的.正如前已言及,有如有的《杨氏族谱》所言杨居忠避乱曾隐于淑州之不可信一样。退而言之.即令杨居忠曾隐于播州(今遵义),而播州非古巴人活动区域,亦不能就此得出杨氏出自巴人的结论。


三、川黔边杨氏已融入土家

   

川黔边的杨氏既然源出侗族.何以成为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大姓?这应当从该地的原有民族构成及整个历史进程来全面考虑.


四川东南部,包括今酉阳,秀山一带,在春秋后期己成为巴国领域,被称为“巴黔中”。《史记·秦本纪》言:“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这是指公元前361年楚国略定巴黔中一事.巴黔中的范围很广,《华阳国志·巴志》说巴为楚所侵后,而为秦所并以前的区域,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此中所指的“黔“即黔中,而“涪”即涪陵水,指今乌江下游流经四川一段.是巴黔中的另一说法。由此可知,巴黔中包括今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数县乃至黔东北和湘西的一部分地区。于此.前人多有考述。如《读史方舆纪要》谓酉阳宣抚司为“古巴国”。16《天下郡国利病书》谓酉阳为“黔中”。17明代的酉阳宣抚司除直辖地外,还管辖巴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长官司,其地相当于今酉阳和秀山的全部以及黔江的大部。至于彭水,《太平寰宇记》亦言:“彭水,按《九州纪要》云:黔州有彭水。在信宁县,即古黔中地。"18酉、秀及黔东北一隅既然为巴黔中即巴国南境,其地必有巴人无疑,故颜思古注《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巴黔中”时指出:  

“黔中今黔州也,其地本巴人也.”关于巴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巴国境内的人皆可泛称为巴人,如《华阳国志》所说的:“(巴)其属有濮,赛、苴.共.奴 、儴、夷之蛮.“19此即广义的巴人。而狭义的巴人则指《世本》所说“廪君种”的巴氏。这个巴氏兴起于鄂西清江流域,是巴国的王室或统治者。20廩君种与其他的巴国属民何时进人黔中?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至少应在先秦时期。一般认为代表巴文化的青锟器是虎纽于。而目前发现的传世的和出土的虎钮于主要集中于湘鄂川黔边这一带的土家族地区.21可以证明巴人在这一带居住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人引唐代粱载言《十道志》云:“楚子灭巴(指楚国占领枳城),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从而认为巴人进入黔中是在楚国据枳以后的事,这是不确切的。。廉君种及其他巴人应该早巳进入黔中,楚侵巴后.只不过再次引起巴入向黔中的发展而已.此后,于公元前339~329年间,楚魔王时,又使将军庄跻率兵溯乌江而上,略巴黔中以西;公元前277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始置黔中郡。这两次行动亦势必引起巴人向四周扩散.而进入黔中。



一般认为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大体是以古巴人为主,逐渐融合四周的一些民族,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22在士家族的历史中五代后晋时彭士愁稳定了对湘西一带的统治,应该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时期.这位至今被土家族尊为土主。彭公爵主”的人,在土家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后晋夭福五年(940年)彭氏统治的溪州与楚王议和竖立了“溪州铜柱”.划定彼此的疆界.可以视为土家族民族意识的一种表现.此后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土家族在土长和土司统治下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



       在土家族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四周的民族先后融入其中,侗族中的这支杨氏即是其一。

我们了解到当杨氏于南宋时迁入川黔边区,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了。概而言之,杨氏的北面是冉氏土长的统治范围。此冉氏为古巴人后裔,长期聚居于三峡,地区,最早见于记载是南北朝.如《周书·异域上·蛮传》谓:“有冉氏、向氏、田氐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山,断遏水路,荆蜀行人有假道者.”冉氏何时迁到今川黔毗邻一带不甚明确。但至少在唐初已聚于今贵州务川及四川酉、秀一带.  

《太平寰宇记》谓:  “武德四年,宣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 柯要路,须置,郡以抚之,因于县理置务川.”23《天下郡国利病书》又谓:  

“黄巢之乱,酉阳蛮叛,附马冉人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五代时中国无主,冉氏遂据之。24此冉氏之后即元明.清三代统治酉阳一带的冉土司.冉氏统治下的属民即是明.清两代史籍所称的‘冉家蛮”或“土人”.25至于杨氏的南面则是田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此田氏亦即前引《周书》所言原居三峡的古巴人之后,他们迁徙至川黔沿边同样已有很久的历史.。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田祜恭以番部长入朝.政和八年(1188年),乃以其地置思州.26田氏后裔在元、明两代为思州、思南土司。冉、田二姓土司乃川黔边的大土司,人多势众,故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



   

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孝制杨氏的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杨氏的省浃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杨氏统治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久而久之,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土家人当中。这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而不足为奇的.因之,我们说这支杨氏虽来源于侗族,但并不排斥他们现今所具的土家族的民族成份.凡是较大的民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是极其自然的现象。


   

此外.现今西、秀一带还保留着一些与侗族相似的习俗,亦可作为杨氏来源于侗族,以及侗族的一部份融入土家后,侗族文化对土家文化的影响的佐证.


   

众所周知.侗族民间普遍信仰杨再思和杨正韬.他们被尊为土主,前者的庙称飞山庙或飞山宫,后者的庙称大王庙.这些庙宇大小不等,在侗族聚居地区所在皆是。27笔者于1989年赴湘、黔的芷江.新晃.玉屏诸县的侗族聚居区调查时,仍然见到不少这类祠庙或其遗迹.与此相同,在四川酉、秀乃至贵州江口省溪、提溪一带的土家族聚居区,也有不少专门祭祀杨再思与杨正韬的祠庙.据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和光绪《秀山县志》记载,。在秀山祀杨再思的祠庙有邑梅、平茶.地坝等地的飞山庙;祀杨正韬的祠庙有邑梅,平茶的士主庙或大王庙.28在贵州江口省溪和提溪一带亦有众多的土王庙或土主庙分别祀奉杨再思与杨正韬,据江口怒溪(原属省溪司)的《杨姓族谱》载:“吾黔杨氏,始于唐末再思公。公生董通间……继唐末守沅州,继为诚州刺史。时中原多故,赴黔楚川粤之间,唯以德结民,民爱藏之,其殁也,相传为飞山神,盖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公生十二子,各受分地,散处黔,楚、川、粤间。今黔、楚、川、粤杨氏所在,立飞山祠以报公也。”29可见这些地方崇祀二杨的性质与侗区是一致的,其中既有祖先崇拜,又有英雄崇拜的含义。


在物质文化方面,川黔边杨氏分布的土家族地区有许多习俗亦与伺族相似。比如侗族多住干栏式建筑,而酉、秀一带的土家族则以千栏式的“吊脚楼”为典型的民居形式。又如侗族多于江河上建风雨桥,而西、秀一带的风雨桥也颇具盛名,秀山龙凤客寨的风雨桥有屋檐三层,是这一建筑中的佼佼者。再者,酉、秀居民喜食“油茶汤”、糯米糍耙、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全家围于火塘边进食的习俗,亦无不与侗族相近。这些现象正是两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结果.  

一滴水可见大千世界”。从川黔边杨氏融入土家族的事实,同样可以证明。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注:①③平荣杨氏族诺》卷l《杨氏派系始源》,秀山浚秀石印局,I929年3月印.

  

②杨通惠,《秀山县土家族,苗族族源初探》《秀山县文史资料》第l辑,l986年12月.


        ④⑤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l0《四川六》.

        ⑦参见曹学俭,《蜀中广记》卷38《边防记第八·上川东》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

        ⑧“飞山公主”,乃杨再思的尊号,飞山系地名,在今湖南靖州,系杨氏旧地.而此“公主”并非天了子之女的称号,

“公”乃男子的美称,  “主”乃土主的简称.二者合一,故称“公主”。有的地方亦作“飞山宫主”。


        ⑨杨政英,黄自新:《省溪土司历史及文化习俗调查》。载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安会:《民族资料汇编》第9集(土家族)1989年。


       ⑩《宋史西南溪洞诸蛮》卷Ⅰ494,列传23。

      11参见《侗族简史)第—章《族称族源》贵州民族出版社,l985年10月版.

      1227吴万源:《试论“飞山蛮”与侗族》,《贵州民族研究》l987年第2期。

       13中央访同团:《晃县的侗族》(中央访问团调查材料)1951年9月l0日。

  

14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侗垒》(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侗族古籍之二)岳麓书社,1989年9月出版。


15

此《杨氏族谱》修于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卵冬月.其摘录见《韦屏侗族自治县民族工作资料汇编》第1辑,玉屏县民委1984年l2月印,76~77页。


  16《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

  17《天下郡国利病书》卷60《四川六》。

  18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0。

  19常遭《华阳国志》卷l《巴志》。

  20李绍明:《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思想战线》l985年第6期。

  21熊传新:《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文物参考资料》第7辑,l983年。

  22《土家族简史》第一章《土家族的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l986年出版。

  23《太平寰宇记》卷l22。

  24《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0《四川六》。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舆地·沿革》同此。

  25李绍明;《冉 与冉家人的族属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l期。

  26嘉靖《思南府志》卷1《地理志·沿革》.又《田氏家谱》(民国三十七年,田宗显续修)载《佑恭祖墓志铭》谓:正和二年.佑恭平冉、花、万、 回族之侵黔州,朝廷特授成忠郎、统思州边西巡检。

  28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9《祠庙三·俗祀》及光绪《秀山县志》卷l《地态》。

  29黄运海,《江口县怒溪士家族乡风俗习惯调查》,载贵州省态民族志编委会:《民族志资料汇编)第9集(土家族)1989年。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3 17:07 , Processed in 0.22209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