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氏宗亲】郑氏三公之励精图治郑庄公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9
注册时间
2010-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dq0212   发表于 2010-11-9 12:35: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氏三公之励精图治郑庄公


1. 周、郑关系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郑庄公。庄公仍袭父职,在周王室担任司徒。

郑庄公继承祖、父之志,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初霸诸侯,得专征伐。郑国的发展壮大,不仅使各诸侯国惶惶不安,连周王室也感到了危机,认为郑国靠近王朝,为腋下之患。于是,周桓王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闻听此事,十分恼火,因为先祖郑桓公因勤王而死,先父郑武公又处处尊王,郑国没有对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么能卸磨杀驴,忘恩负义!于是,郑庄公闹到王朝,据理力争,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说“无之”。郑庄公不依不饶,结果,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以作保证,此即“周、郑交质”。周天子与诸侯国郑国交换人质事件,使周王朝之地位一落千丈。

周、郑交质事件,更增加了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周桓王不断削弱郑庄公在王室的权力,郑庄公也针锋相对,派手下取王室温地之麦,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庄稼,向周王室施压,周、郑关系进一步紧张,此即“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全免了郑庄公在王朝的职务,又亲率诸侯联军伐郑,此为“周、郑交兵”。此战,郑国大获全胜,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风扫地。入夜,郑庄公派人“慰问”桓王,诉说此役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郑庄公软硬兼用,又打又拉,政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挥洒自如。

2. 郑伯克段

  庄公母武姜,素不喜庄公,而喜庄公弟叔段。武公在世时,武姜曾请武公将段立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郑庄公初即位,其母武姜为段请求封地,初请制,庄公不许。第二年,武姜又为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苦心经营的旧都,虽然被迫放弃,也是国之重镇,派弟弟去镇守,也是得其人选。段在京城,深得京人爱戴,《诗经》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产生于此时的民歌。《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现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大叔于田》记载的是庄公到京视察,段亲下围场与虎搏斗,“袒裼(xī)暴虎,献于公所”(活捉猛虎,向国君哥献礼)。与虎搏斗的狩猎活动在当时是一种军事演习,段擒虎以献,当国君的哥哥自然高兴,在赞赏弟弟武艺高强的同时,告诫弟弟“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同‘汝’)”。意思是以后不要再这样干了,防止老虎伤害你。这是一幅多么逼真而和谐的“兄友弟恭图”啊!

  但是,人的私欲是无穷的,段在其母武姜协助下把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土地归为己有,复“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缮治城郭,收集粮草,整修装备和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他准备推翻兄长取而代之了。

  公元前722年,段将攻郑,武姜为内应。郑庄公得到情报,命子封率军攻取京城。段大败,出奔鄢,又奔共。兄弟手足,顿成寇仇。

  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亲自导演的弟弑兄政变未能成功,自然惊恐万状。而庄公对亲生母亲的所作所为甚感恼恨和失望,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气话。

  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母不慈子亦应孝,况庄公为一国之君,纵然母亲有千错万错,为子者亦应恪尽孝道。时间既久,庄公也感到自己话说得有点绝了,但身为国君,金口玉言,无台阶可下。大臣颍考叔建议开挖隧道,及于泉水,权当黄泉,请母子相见。于是,母子相见于隧中,“其乐也融融”了。今京城内有阴司涧沟,传为庄公母子相见处。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19:17 , Processed in 0.18800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