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氏宗亲】顾氏南溪一草堂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29
注册时间
2010-1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六合彩   发表于 2010-11-29 19:23: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顾氏南溪一草堂


昔日肇嘉浜   

顾氏家族墓葬发掘现场   

顾从义曾收藏的《女史箴》图卷局部   

顾从义摹刻的石鼓砚   

顾从义撰写的米芾蜀素帖跋语   

顾定芳校勘的黄帝内经   

  

        

 
 
    ◆朱少伟
   
    明代中晚期,上海的文人墨客在踏青时节,都喜欢到城外的南溪草堂游览。这座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著名私家园林,不仅曾是“以文会友”的雅集之所,还孕育了当地一个名门望族。
   
壹  顾英衣锦还乡建园林
   
    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出身于上海县乡绅之家的顾英中举,这位刚25岁的才俊旋赴外省做地方官。他在任延安同知时,关心百姓疾苦,遇天灾敢于担责开仓赈济;在任广南知府时,曾不顾自己安危,深入险境平定内乱。他因廉洁奉公,颇有政绩,后来被加授“中大夫”。
   
    顾英衣锦还乡后,“邑里立中大夫坊”(今黄浦区有条小街叫大夫坊,即得名于此牌坊)。他修缮了坐落于城内的旧宅,并卖掉原籍(已划归青浦县境)的良田十余顷建义庄赡养族人。不久,他又在城外肇嘉浜(也称肇溪)南岸兴建南溪草堂,赋诗自娱,颐养天年,75岁时去世,有《草堂集》藏于家。南溪草堂可算上海较早的大型私家园林,里面河流蜿蜒纵横,绿树翠竹成片,建筑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风光宜人。
   
    到万历年间,经历百年风雨的南溪草堂已破败,顾英的玄孙顾九锡对它作了整修。王穉登撰写的《南溪草堂记》云:“顾氏南溪草堂,当黄浦之西,肇溪之南。广南公(按即顾英)为诸生时,诛茅于此,后子若孙,相继以儒术起家,供奉天子不得临,草堂半圮。九锡鬻青浦田若干亩,鸠工尼材,复还旧观。”文徽明之侄文伯仁游览修葺后的南溪草堂,绘了着色的《南溪草堂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水道交错、木船漂行,庙宇、茅庐、竹林、树丛、小桥散布;虽有农田、药圃,却无农夫艰辛劳作之情形,展现了江南文人泛舟读书的闲适生活。张悦置身南溪草堂时,吟出《草堂诗》,生动描述了这里的佳景,其中有“半层东枕白鸥波”“窗涵水影摇书幌”“门过潮声杂棹歌”之佳句。
   
    在南溪草堂,顾英的子孙繁衍和兴盛,出现过不少有社会影响者。至清代,这个大家族衰落,传承数代的私家园林也逐渐荒废。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侵华日军狂轰滥炸,使南溪草堂旧迹变得难辨。1948年9月8日,在沪出版的《中央日报》“上海通”副刊发表顾景炎的《南溪草堂访问记》,其中说:“我们就在斜土路朝北,打浦路朝东,穿进了一条曲折的小路,两面都是些村落,秃树矮篱,还剩着些旧时的街道。前面靠路北,在东西平岸上宽阔,东面有半个桥身尚还整齐,西首的桥足却有些倾圮了,朝下望去,竟然没有半滴水,整个石桥桩完全埋没在泥土里面。我们就走下岸去,穿过桥洞,在桥中靠北的石板上,刻着‘草堂桥’三个大字。”“桥南有一所新盖的厂房,竹篱外面有一个残废的池塘。”“我便动问这老浜头的来历,都说年代很是悠久,从前池内还有石柱石基,那厂房的地址,都是一起的。我就明白,这一个荒废的池苑,也许就是湮没数百年来的南溪草堂故址。”
   
    据调查,今卢湾区打浦路、瞿溪路、鲁班路一带,早先的俗名就叫“草堂”;另外,该地段还发现过顾氏家族墓葬,由此昔日南溪草堂的大致方位就可判定了。
   
贰  顾定芳术精歧黄成御医
   
    顾定芳为顾英之孙,他幼时体弱多病,但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能干。他年轻时希望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但屡试未中,遂认真研究中医,并精心翻刻宋版医书《医说》《痘疹论》等。而且,他还长期在南溪草堂的河岸边种植各种草药,免费为乡民看病。
   
    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49岁的顾定芳获得机会参加京师太医院的御医选拔,他因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百里挑一被录用,当上了宫廷御医。在供职“圣济殿”御药房的14年里,他一直主张把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敢于不断创新。
   
    有次顾定芳大胆探索,治愈了一位朝廷要员的顽疾。嘉靖皇帝朱厚熜得知,在殿内召见顾定芳询问“用药之理”,他马上回答:“用药如用人”;接着,朱厚熜又询问“养生之道”,他立刻回答:“清心寡欲。”顾定芳的陈述虽简单,却是经典的总结,“圣上”听了连连点头。
   
    顾定芳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指出:官场中竞争激烈,不少人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体气血的运行,导致“热中”即火气积压于腹部,很容易造成中风、抽搐等,有时足以“伐命沉生”;因而,他强调“上治治心,中治治形,其下则不论于理矣”,就是认为要消除此病必须从心理治疗入手。由于顾定芳对心理疾病能“望而测之”,常采用促膝谈心的轻松形式治疗,所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文武大臣都乐意找他看病。当时,顾定芳的高超医术驰誉遐迩,多次受到嘉靖皇帝的嘉奖。
   
    顾定芳晚年因患“肺痿”辞职返回故里,继续在南溪草堂开辟药圃。相传,由于仰慕御医的盛名,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他只要力所能及,都热忱给予诊治。他在3年后去世,享年66岁。
   
    在史籍中,查不到关于顾定芳的详细资料。1993年春,上海肇嘉浜路、打浦路附近的顾氏家族墓葬被发掘时,一个墓穴中出现“明故太医院御医东川顾君之柩”的锦罩,这就是顾定芳的棺木;墓内出土了不少文物,对研究他的身世颇有价值。顾定芳生前的著述现已极难寻觅,但这位御医曾整理或印行的古籍尚能看到:他根据宋版善本校勘的《黄帝内经》,迄今仍受重视;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刻印的宋代张杲所撰《心印绀珠经》二卷,收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近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叁  顾从礼为抗倭寇吁筑城
   
    顾从礼为顾英的重孙,自幼酷爱读书,并在南溪草堂苦练书法。
   
    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顾从礼踏上了仕途。据王世贞为顾从礼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璁南巡时,顾从礼以“善书法”被推荐,授中书舍人,供职制敕房并兼翰林院典籍,参与编纂《承天大志》《玉牒》和摹抄《永乐大典》;而且,他还常侍经筵,在内廷讲书,后来官至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加四品服。
   
    顾从礼致仕返沪,正值倭寇频繁侵扰上海。上海在元代至元年间由镇升县后,因衙门经费紧缺,而大量船民又习惯于自由出入,所以26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筑城墙。上海作为松江府的东北门户,街市囤积货物极多,这对倭寇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没有城墙,加之不出一里就是黄浦,倭寇可利用江潮顺流而至。仅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半年,倭寇便数次闯入街市,“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顾从礼面对此情形,决定立即呼吁朝廷设立上海城防,他毅然上《奏请筑城疏》指出“今编户六百余里,殷实家率多在市”“盖贼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皆由无城之故”。朝廷虽赞成筑城,但要求自筹经费。松江知府方廉对筑城积极支持,下令征集捐赋,勘定基址,趁倭寇暂退之际赶筑城墙。顾从礼不仅为此四处奔忙,他还带头捐粟4000石,助筑小南门。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如官绅陆深遗孀梅氏捐田500亩、捐银2000两,拆屋数千楹,助筑小东门(故该门俗称“夫人门”)。这年10月工程开始,广大民众踊跃担土运石,只用三个月便垒起周长九里的城墙。据潘恩的《筑城记》记载,初建的城墙辟有六个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嗣后,倭寇来犯只能望城兴叹。
   
    顾从礼晚年一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出资在城内重建抚安桥,在城外筑五里桥(位于今五里桥路附近)等,又在南溪草堂前筑草堂桥(位于今打浦路339弄)。他在74岁时去世,临终前犹嘱子孙“积善”,有《直庐日记》《蓬阁藁》藏于家。1993年春,上海肇嘉浜路、打浦路附近的顾氏家族墓葬被发掘时,一个墓穴出现带有“明故加四品服色光禄寺少卿顾”等字样的锦罩,此即顾从礼的灵柩;开棺后发现,他已变成干尸,而且保存完好。
   
肆  顾从义善书能诗爱收藏
   
    顾从义也是顾英的重孙,他家境优越,又善书能诗,在仕途上比较顺利,“由上舍生选授中书舍人。明隆庆初参修国史。官至大理寺评事”。
   
    顾从义致仕返沪,重续自己对收藏鉴赏的爱好。有次,他意外觅得一个宣和紫玉泓砚,感到无比欣喜,于是兴建玉泓馆。《上海县志》记载:“顾从义得宣和紫玉泓砚,因名其居,中有舒啸台、秋波亭、昙花庵、浴鹤溪诸胜。”又提及,“案旧志玉泓馆即附南溪草堂”。玉泓馆景致颇佳,但更吸引人的则是里面汇集了大批名画法帖、鼎彝奇石,如其中有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宋代李公麟的《潇湘图》等,因而它几乎可与当时饮誉海内的嘉兴项氏天籁阁相提并论。后来,这些珍品大半归入清宫;《女史箴》图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掠走,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在玉泓馆中,顾从义曾潜心钻研石鼓文,此系战国时期秦国石刻文字,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他摹刻过一个石鼓砚,该砚形呈鼓状,细腻柔润,通体镌有宋拓本石鼓文434个字,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因保存文字较多、摹刻清晰,成为研究我国文字演变的重要资料。
   
    前几年,上海博物馆的《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在黄浦江畔引起轰动。然而,好多人可能不会想到,这部珍贵法帖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出现上海顾氏本、潘氏本。《松江府志》记载:“顾氏《淳化阁帖》十卷,顾从义摹刻宋拓本。”“潘氏《淳化阁帖》十卷,潘允亮摹刻宋拓本。”顾从义对《淳化阁帖》有较深的研究,曾著《<阁帖>释文考异》十卷;他花费许多心血,克服多种困难,才完成了该帖的摹刻。至于《淳化阁帖》顾氏本的特点,据欧阳辅的《集古求真》叙述:“上海顾氏本,明顾从义借潘氏所得贾藏本摹刻,亦称精善。诸印悉与潘刻同,惟字略肥,而第五卷古法帖标目失刻‘帖’字,末卷周印在淳化年月之上。”《淳化阁帖》顾氏本也称玉泓馆本,因它刻工考究,在昔日有过较大的影响。除了《淳化阁帖》,顾从义还曾摹刻《柳城悬兰亭帖》《玉泓馆兰亭帖》《十七帖》《右军兰馨帖》等。
   
    顾从义因购得宋代书画家米芾之砚,自号“砚山”,所著诗集便定名为《砚山山人诗稿》。据陈所蕴为顾从义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先生归而家自为社,相从杖屦,饮酒赋诗……卒于万历戊子十月二十八日,享年六十有六。”
   
后记
   
    时代变迁,入清后顾氏家族式微。但直至晚清,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仍咏道:“顾氏南溪一草堂,玉泓馆筑草堂旁。至今子姓还居此,桥影人声对夕阳。”《松江府志》亦称:“其地为肇嘉浜南无疑,今子姓数十家居之,有草堂桥可证。”可见,当时尽管名园已湮没,不少顾英的后裔依然未搬离,继续生活于这见证祖先荣耀之地。不久前,笔者徜徉于南溪草堂遗址,听老人讲抗战前周边尚有“草堂桥宅”(今打浦路东、瞿溪路北)和“南草堂宅”(今鲁班路西、南塘浜路北)等村落,草堂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拆除。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5:34 , Processed in 0.20455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