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姓与兒(郳)国考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国名纪》、《万姓统谱》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证,即倪姓、邾姓、颜姓皆源自曹姓。王献唐先生认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为夷人。夷族,是古史中黄帝一族,自西往东,驱逐炎帝一族的后裔。我国古史论述中,均谓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即晏安、曹安),为曹姓。周武王封其裔孙曹挟(或作侠)于邾。历七世而至夷父颜(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滥相继从邾分出(即史家所称“邾分三国”)。春秋时期邾、郳、滥号为三国,但溯及血缘关系,当为曹姓同宗。依照古史传说,曹挟上世累代相传,其谱系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晏安(曹姓之始),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武辛……生曹挟,是为邾国始封君。其后,由邾之曹姓又分化出邾(朱)、郳(倪)、颜三姓,及至后来,三姓分化出若干姓氏,支脉繁盛,苗胤不绝。 “郳”本作“兒”,商、周时如此,而至春秋战国则缀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汉字特别是姓氏沿用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阶段现象。从古文字演变及其含义分析,邾、郳均为国名,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古时流行以国名或邑名冠为姓氏风气,凡以国、以邑为其姓者,必待其国、其邑而后有其姓。至于朱、倪,虽然晚于邾、郳,虽然音同,但已淡化地理概念,而专注于姓氏,这就是古时“去邑为氏”之通则。 关于郳国国君之姓氏,目前学术届多种说法,或谓曹姓、或谓邾姓、或谓郳姓、或谓颜姓,以至不少资料载为郳国灭亡之后,其后代才以郳为姓,为避仇又改为倪。然而,事实或不如此。按照史料与出土文物考证,除郳国始封君友父仍姓邾外,后世历代郳君都应姓郳,这是典型的以国为姓的实例。2002年6月,在山亭东江1号墓出土的4件铜鬲铭文均为“邾友父”,另一件铜瓶铭文是“霝父君友父”。前者显示其姓名,后者则显示名号。由于友父为郳国始封君,由邾国分生,所以习惯上以邾为姓。2号墓出土的一对铜壶各铸有对铭,曰“邾庆君”,4件铜鬲,口沿上铭文皆为“郳庆”。3号墓出土的一对铜鬲以及1件匜鼎,款识皆落名“郳庆”。铭文中君称与姓名互见,“邾庆君”与“郳庆”为一人,前者表明作器者为邾国国君名曰“庆”,后者表明作器者姓名曰“郳庆”。这说明第三代郳君仍自视其国为邾,而无小邾自称。“郳庆”二字则传达了明确信息,这代国君已经不姓邾,而是以郳为姓。《公羊传?庄公五年》:“秋,郳黎来来朝”。郳黎来晚于郳庆,此处的郳既是国名,又可视为国君之姓。《左传?昭公二十年》:“宋华、向之乱,……郳甲出奔郑”。郳甲为邾穆公次子,郳为其姓,甲为其名。这又说明,不独郳君姓郳,其家族成员亦以郳为姓。因此,可以明确地说,郳国(小邾国)始封国君友,仍以邾为姓,即邾友,其后代则姓郳。 郳为泗上小国,属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史记?秦本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史记?张仪列传》载,仪游说楚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索隐》:“十二诸侯,宋、鲁、邾、莒之比也”。胡三省《通鉴注》说:“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间,齐威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这其中还应包括费、任、邳、缯、颛臾、偪阳等小国。从地理位置看,郳国北部有齐、鲁、邾以及颛臾、费,东部有莒、缯、向,南部有偪阳、邳,西部有宋、滥、滕、薛、任。 武王克商后,曹侠封于邾,下传七世邾武公(夷父颜),因邾武公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分封邾武公的次子邾友到兒(郳)地,故而《左传?庄公五年》云:“郳之上,出于邾国”。根据邾武公长子夏父接任邾国国君时的情况推算,邾友父被邾武公封于郳邑的时间,大概在周宣王三十年(约公元前798年)。史料记载,邾友父至少有二子。唐代因亮撰《颜鲁公集行状》说:“武公名夷甫(父),字颜公。……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以其附庸于鲁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何谓王父?王父就是祖父,也就是说夷父之孙以祖父的“颜”字为姓,而以颜为姓的支脉并不居住倪,“多仕鲁为卿大夫”、“代代事鲁” 。明代吕兆祥所撰《陋巷志》记载:友子曰志,亦小邾君,次子名爽(改姓颜,仕鲁),《陋巷志》云:“友庶子爽,因王父字始以颜姓,仕鲁为大夫”。 据此,第一代以颜为姓的人名曰颜爽,他是夷父颜孙子,友父次子。由于没有资格承袭君位,入鲁仕为下大夫,爽之后代世居鲁国。所以,颜爽才是名副其实的颜姓第一人。 从2002年6月山亭东江古墓发掘出的铜器铭文初步判定,第三代国君应为兒庆,出土的兒庆鬲、兒庆匜鼎也基本上证明了邾君庆(兒庆)为友的孙子。《公羊传?庄公五年》载的“郳黎来来朝”的郳黎来,则应为郳国的第四代国君,郳黎来来朝在公元前689年。照此推算,自邾友受封到郳黎来来朝,郳国历四世,约110年。公元前653年,《春秋?卷五》云:“夏,小邾子来朝”。杜预认为这是郳(邾)黎来始得王命,进爵为子,一时名显于诸侯。从郳黎来至郳(邾)穆公,衔接时间失考,若从公元前653年到前566年算起,约88年,至少有两世。按照史载测算,郳(邾)穆公继位时间约在公元前566年(周灵王六年),结束时间约在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在位时间约44年,是郳(邾)国在位时间较长而又比较辉煌的一位君主。穆公以下至惠公缺考,但在公元前522年,发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的事件。至穆公之孙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郳(小邾)国亡国时间,大约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为楚考烈王所灭。 关于倪国的国名,王献唐先生在《春秋邾分三国考》中指出:“小邾一称,亦非国名之正。立国不自称小,邻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时人以非旧邾,而原出于邾,于邾上加小为别。习俗相沿,史家因之,遂号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即非正名,又无定名,故在受爵以后,春秋或仍称郳,……。邾友父鬲之友父即夷父之子初封于郳者。又称邾,不称郳。其称郳者,沿郳国旧称也;称邾者,沿邾国旧称也”。近期出土的东江铜器铭文称兒,曰兒庆;或称邾,曰邾友父、邾君庆、邾公子害等,从不称“小邾”。这也充分证明了王献唐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传统的“名从主人”的原则,并考虑到与其母国邹城之邾相区别,当时之郳(邾)国之人,大概自称其国为“郳国”也。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倪姓出郳国,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为邾友之子,郳(邾)国的第二代国君倪志;考古可以证明的郳庆为志之子,为第三代郳(邾)国国君。郳(小邾)国从邾友父受封郳(兒)地到被楚国灭亡,存国时间约为538年(约前798年—约前261年),传世约为15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