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郳”字与“郳”地考
“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方面没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但在山东境内,兒(郳)的历史比齐鲁两个大国要悠久的多。学者一致认为,郳的前身是由东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国,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区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鲁南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文化积淀逐步发展孕育的部落方国。打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商时期中心区地图”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在山东南部分布的方国有奄、任、薛、兒(郳)、缯等。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举兵伐夷的记录,这自然也包括兒、缯这些东夷小国在内,然而终商一代,并没有将兒国灭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兒国的灭亡,与周公率师征伐东夷有关,当在成王即位后周公辅政期间。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做大诰。……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灭之,灭国者五十”,被灭的土著小国有江、黄、六、虎、徐、缯、郯、丰、奄、薄姑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兒国在内,至周宣王时,因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父于古兒(郳)地。 兒(郳)地,即郳国都邑的确切地望,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在今滕州城东数里。②在滕县昌虑故址东北。③在丞县境或今枣庄市西北。 1、滕州城东说。据万历年间《滕县志》载:“在县东一里,梁水东,周八里”。《古今图书集成》之《名胜志》云:“城东六里有郳城”。高士埼《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传说汇纂》、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等主张郳城在滕县城东六里。《兖州府志》则认为郳城在滕县城东一里。现城东荆水(古梁水)东有土城村(现称邾城街),其东北数里有“前梁村”,荆水沿村东北折西曲绕而南,自然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岸边因河水冲刷而形成断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层中含有陶器残片、绳纹,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见城墙残垣之迹痕。虽有文字记载,但无遗迹可考,至今未有定论。 2、滕县昌虑故址东北说。《春秋?庄公五年》杜预注:“东海昌虑县东北有郳城”。昌虑城在今滕州市东南60里。昌虑故城位于滕县东南约30公里,即今滕州羊庄镇境内,为三邾之一的滥邑所在地。昌虑为汉时所设县,辖于东海郡,后汉、晋因之,隋开皇六年曾于此处置滕县,后废。今山亭东江村恰位于昌虑故城东北,不但发掘出郳国公室墓葬,而且还钻探到一段古城址。经过试掘后对夯层、夯窝、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城墙构筑于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应即杜预所说的郳城。 3、郳城在丞县或枣庄西北说。宋代罗沁《路史?国名总二》“兒”条云:“今丞县。滕县南有郳故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郳城在丞县,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讹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说:“今兖州府滕县、峄县并有郳城。……则在峄者为近”。《峄县志?杂记》记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居人呼为盟台,……其旁有旧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峄县志?世家》载:“考峄东北境为鄫,西北境为郳”。经实地考察,现枣庄市西北约二十公里西暨镇东有一高台地,当地村民俗称“梁王城”,台地的断壁和地面上散见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简瓦等;土层中含有陶片、兽骨、红绕土和灰坑等。该遗址所北东江约10公里,西稍偏南据滥邑故址约11公里,恰又处于郳国都邑所治。另外,《峄县志》卷首《峄境舆地全图》,在西暨稍东位置明确标有“郳黎來城”,且县志曾收录唐马君碑(公元679年)载,与夫人“合窆于相宅东北二里郳犁城东”。据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带称作郳犁城。 纵观上述三址,学术界有的认为东江为郳城遗址,有的认为西暨为郳城遗址,有的则认为东江为小邾国早期遗址,后来迁都于西暨郳城(郳犁头城)。本人认为,这三处遗址均为兒(郳)地故址,且滕县东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东江次之,最后又迁都于西暨,其依据为: 学术界普遍认为“兒”在殷商之际就已存在,且殷墟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卜辞见有“兒人”、“兒伯”“师于兒”,更有著名的“兒氏”族谱卜辞等有关“兒国”在商代活动的记载。“库方二氏所藏甲骨”第一五○六版牛胛骨上的刻辞,被学术界称作“中国最早的家谱--牛胛骨上的兒氏家谱”(台湾学者张秉权)。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兒”器九种,均单铭一“兒”字,李白凤先生谓此铭:“应即‘鯢’之本字,……鯢,大鱼为害者也”。滕东古梁水所绕之兒城三面环水,且距邾国旧都今济宁城南10公里处的刘街村“刘林遗址”约60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盈,且与滕、薛呈绮角之势,滕国疆域踞今滕县城之西部,且古梁水河深水大,至今长年不绝,正符合“鯢”之生存特性。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治甲骨之学的孙亚冰博士所撰《浅论殷墟卜辞中所见东方和南方方国》考证,兒在商时其地望应在今曲阜附近。据考证,今滕州一带及其以西不远,夏商时期约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国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东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则在今滕州西北60公里的济宁南约10公里的“刘林遗址”(清代的济宁州邾瑕乡),这几个方国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断,古兒国在邾颜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当在今滕县城东古梁水旁,况且在80年代初,在滕县后荆沟曾出土青铜器一批(见《文物》1981年第九期,万树瀛:滕县后荆沟出土青铜器群),此后荆沟正处于古梁水附近,距兒城只有三、四公里,这充分说明商周时期此地存在古遗址,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荆河(梁水)多次因洪灾改道,遗迹不复存在无迹可考而已。东江郳城应是邾颜分封时邾友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公羊传》载:夷父颜被诛杀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让与颜的长子夏父。约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术来滥建立滥国,位于今滕州东南六十里羊庄镇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转)。而夏父之弟友父,则可能选择了离滥国东北约30里的东江建立郳城。一则此地远离邾国都城,二则原兒城(梁水东)水患严重,三则离叔术所建滥国较近,比较安全(叔术因让位于夏父而被称为贤人)。据考古确认此地应为春秋早期都城,从而推断东江郳城为小邾国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锦山先生考证,东江郳城废弃的时间,大概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东江郳城国破城废,南迁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称“郳犁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