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乡约】{《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约}

[复制链接]

2239

主题

29

听众

4063

积分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2334 枚
乡约宝
12 枚
最后登录
2019-10-14
注册时间
2010-5-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黄金罗盘_2   发表于 2017-5-26 10:53: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吕氏乡约》一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约



640?wx_fmt=jpeg.jpg

吕氏乡约》
乡人自治的创制

中国的历史演进,有两条大线索,一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至明清二朝达到高峰;一是民间社会力量的成长,在宋代时,随着士绅阶层的崛起及理学的传播,由地方士绅倡立、组织、领导的民间结社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作为村社自治组织的乡约、作为民间互助团体的社仓、作为民间教育机构的书院,等等,都诞生于宋代,或兴盛于宋代。
历史上第一个乡约是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在家乡创立的,所以又称吕氏乡约、蓝田乡约。吕大钧和他的兄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临,都是北宋名儒,大钧还是宋代大理学家张载的弟子,张载曾经赞叹这位得意门生“其勇为不可及”。
大约在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闲居在家的吕大钧为了“成吾里仁之美”,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乡治秩序,开始有了成立乡约的计划。在吕大钧的设想中,乡约由地方士绅倡立,乡人自愿加入或退出。约中众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正直公道之人担任“约正”,为乡约最高领袖,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乡约的日常管理则由“直月”负责,“直月”是轮值的,“不以高下,依长少输次为之”,一人一月,一月一换。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吕大钧创立的乡约,既是自由的(自愿出入),又是民主的(公选领袖),也是平等(约众不分地位高下,以年齿为序充任“直月”)。
乡约的功能,或者说设立乡约的用心,吕大钧用了十六个字概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意思是说,一约之中,大家相互倡导善行,互相规劝过错,推行良序美俗,约中如果有人遇到患难之事,其他人都应当提供援助。乡约每月一小聚,每季一大聚,聚会不仅是联络众人情感、维系乡约认同的仪式,更是一种议事机制、一个自治平台,因为聚会的时候,入约之人近期的善行或恶行都要记录在册,并据此进行赏罚。约中众人有事,也可以在聚会上提出,大家协商,找出解决方案。
可以这么说,吕大钧设立的乡约,是一个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自治,达成儒家“仁里”的道德理想。不过,吕氏乡约在推行之初,却遇到了不少麻烦,不但乡里有些流言飞语,连吕大防似乎也不赞成吕大钧在家乡搞什么自治。
反对吕大钧设乡约的亲友说,你一个在野的士绅组织结社,容易被人误会为结党,引来朝廷猜疑。况且治理地方社会本是官府的事情,你又何必掺和呢?吕大防还建议弟弟:不如将乡约改为“家仪”,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吕大钧回应说,士绅当造福乡里,何必要做上了官才来行善事?如果什么事都由官府指示了才可以做,那“君子何必博学”?在孟子那里,“君子博学”可以帮助“修身”,宋代理学已超越了孟子的境界,将“君子博学”发展成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力量源泉与合法性依据。
在宋儒的观念里,天下是万姓之天下,社会是我们的社会,读圣贤书的儒家士君子,既有治理社会的责任,也有这个权利。因此,吕大钧当然不同意将乡约改为“家仪”。他说,改为“家仪”虽然可以降低风险,但“于义不合”。显然,在吕大钧心目中,士君子追求之“义”,当超越个人的“修身”与家族内部的“齐家”,而担当起教化乡里、美化风俗之责,使乡人能够“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换成今日的说法,就是致力于社会自治。于是,顶着亲友的反对与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吕大钧还是在家乡推行乡约,开始了乡人自治的试验。史家萧公权先生对吕氏乡约有很高的评价:“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此种组织不仅秦汉以来所未有,即明初‘粮长’、‘老人’制度之精神亦与之大异。盖宋明乡官、地保之职务不过辅官以治民,其选任由于政府,其组织出于命令,与乡约之自动自选自治者显不同科也。”今人想起吕大钧创设乡约之义举,能不见贤思齐?



640?wx_fmt=jpeg.jpg

1

德业相劝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右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警励其不能者。
640?wx_fmt=jpeg.jpg

2过失相规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犯义之过,一曰酗博?讼,(讼谓告人罪恶,意在害人,诬赖争诉,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负累,及为人侵损而诉之者,非。)二曰行止逾违,(逾礼、违法众恶皆是。)三曰行不恭逊,(悔慢齿德者,持人短长者,恃强陵人者,知过不改、闻谏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或众听者。)五曰造言诬毁,(诬人过恶,以无为有,以小为大,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隐,及喜谈人之旧过者。)六曰营私太甚。(与人交易,伤于掊克者;专务进取,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约之过,一曰德业不相励,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
不修之过,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不得已而暂往还者,非。二曰游戏怠惰,三曰动作无仪,(谓进退太疏野及不恭者,不当言而进言及当言而不言者,衣冠太华饰及全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临事不恪,(正事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惰者。)五曰用度不节。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3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 ,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尊幼辈行,凡五等,曰尊者,(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在父行者。)曰长者,(谓长于己十岁以上,在兄行者。)曰敌者,(谓年上下不满十岁者,长者为稍长,少者为稍少。)曰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者。)曰幼者。谓少于己二十岁以下者。)
造请拜揖,凡三条,曰: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长者,岁首、冬至、四孟月朔辞见贺谢,皆为礼见。(皆具门状,用?头、公服、腰带、?笏。无官具名纸,用?头、襕衫、腰带、系鞋。唯四孟通用帽子、皂衫、腰带,凡当行礼而有恙故,皆先使人白之。或遇雨雪,则尊长先使人谕止来者。)此外侯问起居,质疑白事,及赴 请召,皆为燕见。(深衣、凉衫皆可,尊长令免即去之。)尊者受谒不报。(岁首、冬至,具己名牓子,令子弟报之,如其服。)长者岁首、冬至具牓子报之,如其服,余令子弟以己名牓子代行。凡敌者,岁首、冬至辞见贺谢,相往还。(门状、名纸 同上,唯止服帽子。)凡尊者长者无事而至少者幼者之家,唯所服。(深衣、凉衫、道服、背子可也。敌者燕见亦然。)曰:凡见尊者长者,门外下马,俟于外次,乃通名。(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干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则少侯,或且退。后皆放此。)主人使将命者先出迎客,客趋入,至庑间。主人出降级,客趋进,主人揖之升堂,礼见四拜而后坐,燕见不拜。(旅见则旅拜,少者,幼者自为一列。幼者拜则跪而扶之,少者拜则跪扶而答半。若尊者长者齿德殊绝,则少者幼者坚请纳拜。尊者许则立而受之,长者许则跪而扶之。拜讫,则揖而退。主人命之坐,则致谢讫,揖而坐。)退,(凡相见,主人语终不更端,则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方干事而有所俟者,皆告告退可也。)则主人送于庑下。若命之上马,则三辞。许则揖而退,出大门乃上马;不许,则从其命。凡见敌者,门外下马,使人通名,俟于庑下或厅侧。礼见则再拜。(稍少者先拜,旅见则特拜。)退,则主人请就阶上马。(徒行则主人送于门外。)凡少者以下,则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客入门下马,则趋出,迎揖升堂。来报礼,则再拜谢。(客止之则止。)退,则就阶上马。(客徒行,则迎于大门之外。送亦如之,仍随其行数步,揖之则止,望其行远乃入。)曰:凡遇尊长于道,皆徒行,则趋进揖。尊长与之言则对,否则立于道侧以俟。尊长已过,乃揖而行。或皆乘马,于尊者则?避之;于长者则立马道侧揖之,俟过,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长乘马,则?避之。(凡徒行遇所识乘马者,皆放此。)若己乘马而尊长徒行,望见则下马前揖,已避亦然。过既远,乃上马。若尊长令上马,则固辞。遇敌者,皆乘马,则分道相揖而过。彼徒行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过则上马。遇少者以下,皆乘马,彼不及避,则揖之而过。彼徒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于幼者则不必下可也。)
请召送迎,凡四条,曰:凡请尊长饮食,亲往投书。(礼薄则不必书。专召他客则不可兼召尊长。)既来赴,明日亲往谢之。召敌者以书柬,明日交使相谢。召少者用客目,明日客亲往谢。曰:凡聚会皆乡人,皆坐以齿。(非士类则不然。)若有亲,则必序。若有他客,有爵者则坐以爵。(不相妨者坐以齿。)若有异爵者,虽乡人亦不以齿。(异爵谓命士、大夫以上,今升朝官是。)若特请召,或迎劳出饯,皆以专召者为上客。如婚礼,则姻家为上客,皆不以齿爵为序。曰:凡燕集初坐,别设卓子于两楹间,置大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卓子上。亲执酒甚斟之,以器授执事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遂饮,以杯授赞者,遂拜,主人答拜。(若少者以下为客,饮毕而拜,则主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仪,主人乃献众宾如前仪,唯献酒不拜。(若众宾中有齿爵者,则特献如上客之仪,不酢。)若昏会,姻家为上客,则虽少亦答其拜。曰:凡有远出远归者,则迎送之。少者幼者不过五里,敌者不过三里,各期会于一处,拜揖如礼,有饮食则就饮食之。少者以下俟其既归,又至其家省之。
庆吊赠遗,凡四条,曰:凡同约有吉事则庆之,(冠子、生子、预荐、登科、进官之属,皆可贺,婚礼虽曰不贺,然《礼》亦曰「贺娶妻」者,盖但以物助其宾客之费而已。)有凶事则吊之。(丧葬、水火之类。)每家只家长一人,与同约者俱往,其书问亦如之。若家长有故,或与所庆吊者不相接,则其次者当之。曰:凡庆礼如常仪,有赠物。(用币帛、酒食、果实之属,众议量力定数,多不过三五千,少至一二百。如情分厚薄不同,则从其厚薄。)或其家力有不足,则同约为之借助器用,及为营干。凡吊礼,闻其初丧,(闻葬同。)未易服,则率同约者深衣而往哭吊之,凡吊尊者,则为首者致辞而旅拜。敌以下则不拜。主人拜则答之,少者以下则扶之。不识生者则不吊,不识死者则不哭。)且助其凡百经营之事。主人既成服,则相率素?头。素襕衫、素带,(皆用白生纱绢为之。)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死者是敌以上则拜而奠,以下则奠而不拜。主人不易服,则亦不易服。主人不哭,则亦不哭。情重则虽主人不变不哭,亦变而哭之。赙礼用钱帛,众议其数,如庆礼。及葬,又相率致赗。俟发引,则素服而送之。(赗如赙礼,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为之干事。)及卒哭及小祥及大祥,皆常服吊之。曰:凡丧家不可具酒食衣服以待吊客,吊客亦不可受。曰:凡闻所知之丧,或远不能往,则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吊服,再拜,哭而送之。(惟至亲笃友为然。)过期年,则不可。情重,则哭其墓。
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640?wx_fmt=jpeg.jpg

4患难相恤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犯义之过,一曰酗博?讼,(讼谓告人罪恶,意在害人,诬赖争诉,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负累,及为人侵损而诉之者,非。)二曰行止逾违,(逾礼、违法众恶皆是。)三曰行不恭逊,(悔慢齿德者,持人短长者,恃强陵人者,知过不改、闻谏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或众听者。)五曰造言诬毁,(诬人过恶,以无为有,以小为大,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隐,及喜谈人之旧过者。)六曰营私太甚。(与人交易,伤于掊克者;专务进取,不恤余事者;无故而好干求假贷者;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约之过,一曰德业不相励,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
不修之过,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不得已而暂往还者,非。二曰游戏怠惰,三曰动作无仪,(谓进退太疏野及不恭者,不当言而进言及当言而不言者,衣冠太华饰及全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临事不恪,(正事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惰者。)五曰用度不节。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国家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国家不仅是生理的,而且是心理的。所以,国家不仅需要发展、进步与繁荣,还需要自信、自豪与自尊。  ——雅志方略《国家全息学》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23:33 , Processed in 0.202615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