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90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民摄影家史奎华:用镜头记录时代

[复制链接]

98

主题

47

听众

3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1469 枚
乡约宝
12 枚
最后登录
2020-3-19
注册时间
2012-9-8

社区居民 旅行达人 礼物达人 广播达人 顾问团成员 热心会员 乡约使者 公益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徐长华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8-1-23 13:1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农民摄影家史奎华:用镜头记录时代

史奎华,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茌平县科技拔尖人才,1999年四月被聊城市摄影家协会评为“优秀农民摄影家”,2003年被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青年记者》编辑部)评为山东优秀业余记者。2007年摄影作品《香港一瞥》被人民日报、人民网等评为优秀作品。2008年摄影作品《喜迎奥运》被中国新闻社、北京奥组委、中国文联等评为优秀作品等,人民网、光明网、新通图、中国新闻网、东方ic、中国网、视觉中国、城市新图、山东图片库等图库网站的签约摄影师。

史奎华•三十载,用镜头记录时代

4月19日清晨7点,家住山东省茌平县信发街道周庄村的史奎华简单吃过早饭,就匆匆开车赶往东阿。“今天要采访三个活动,时间很紧张,现在家里有车了,比从前方便多了。”在去家门口开车的途中,他边说着,边用一只手挎起相机,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查阅当天的新闻。

“时间紧张”、“没时间”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每天至少有两三个新闻要跑,晚上都舍不得睡,真希望时间能慢下来。”他不经意地摸了摸鬓角,银发从指尖滑过。手中的相机史奎华细数数已经换了20余个,摄像机也用坏了四台,这些老物件都提醒着他,自己作为一名业余新闻记者,已经有年头了。

那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当听到自己写作的广播稿从收音机中一字一句地播出时,史奎华感觉自己仿佛置身梦境。1978年7月6日,史奎华撰写的名为《自投罗网》的广播稿,在茌平县广播站播出。这让当时还在茌平县温陈街道读高中的史奎华激动不已。“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史奎华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新闻结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追求新闻梦想并不容易,1980年从温陈农中毕业后,史奎华去了济南打工,先后从事过园林工、木工、建筑工等职业,条件很艰苦,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放弃写作,自费两次进京在《人民日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在新闻采访路上他不断前行。直到1985年,史奎华才拥有了一部自己的照相机。

经过刻苦的钻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史奎华的摄影技术愈见精进,逐渐在“媒体圈”里有了不小的名气。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新闻社、《聊城日报》以及香港《明报》、《大公报》,山东电视台、聊城电视台、茌平电视台等16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摄影、摄像、文字作品10000余篇幅。其间还分别圆满完成了《茌平建设志》、《茌平大观》、《茌平县志》、《茌平年鉴》的图片拍摄任务,为见证当地社会发展,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与史料。记者翻看摆在史奎华案头的铝城枣乡纪实画册,里面收录了他200余幅摄影作品。

30多年来共拍摄图片300多万张、录相带300多盘,保存各种文字图片资料7000G,2000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省级图片库入库图片10万多张……然而,这些成绩并不是最令他骄傲的,最令史奎华自豪的是通过新闻报道,让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们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得到了社会的救助和帮扶,开始了新的生活。

2011年12月12日,史奎华得知东昌府区侯营镇前二十里铺村有个9岁的孩子家庭贫困,母亲是婴儿瘫病患者,父亲是智障患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救助。他来到了这位名叫白广春小学生家里,抓拍到了一组孩子在破败的房屋中,趴在椅子上写作业的照片。看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此恶劣,临走时他留给孩子母亲200元钱,让她给孩子添置些生活用品。后来,史奎华又两次前往白广春家中,拍摄了小广春给母亲喂饭等生活照片。

史奎华把照片以及白广春一家的境遇发布到了《史奎华博客》,通过“奎华播报”及网络、报纸媒体向社会广泛传播,并将白广春家庭情况的相关材料报送到山东省爱心榜样公益活动组委会。这则新闻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山东省爱心榜样公益活动组委会为白广春2000元助学金,社会各界纷纷向白广春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捐物累计10余万元。

镜头背后有温情。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时刻要把正能量、传统美德写在身上,落实在行动上。”史奎华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99年,史奎华在博平镇减刘村看到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没有书桌,他拍下了孩子在只有椅子没有桌子的教室里上课的照片,呼吁社会关注。不久后宏达家电的经理张富海为孩子们送去了二十多套桌椅,社会热心人士为幼儿园捐款捐物;在路上遇到被烫伤的孩子李龙(化名),在联系不到孩子的父母的情况下,他便自己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情急之下和大夫协商后为孩子完成了植皮手术……几十年的采访活动中,史奎华用一次次的爱心之举帮助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也借助着新闻的力量宣扬善人义举,传递社会正能量。

如今,史奎华的摄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计划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尤其是过去的老照片都扫描成电子版,上传到国家图库中,将宝贵的历史影响资料留存下来。“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史奎华总这样评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投身新闻事业30余年,用镜头定格了无数个宝贵的瞬间,用新闻佳作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用传媒人的精神品质传播着正能量,用影像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这一切,却并不普通。

记者感言

动人之处是温情

叶晨雯

在采访史奎华先生时,他提到的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每逢采访年长的老人,他都会提前备点食品、瓜果,采访时带去,向老人表示问候。这一细微的举动体现着一名新闻记者的敬老之情和爱民之心。也正是带着“爱心”去发现、采访、报道,才能在忠于新闻事实的同时,带着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去探究新闻背后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最为打动人心。

作者系《聊城日报》 记者 叶晨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5 21:20 , Processed in 0.29101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