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氏宗亲】屈氏庄园见沧桑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听众

5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4
注册时间
201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丹青   发表于 2011-1-4 08:3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屈氏庄园见沧桑



距泸县方洞乡的两公里的王坳村屈氏庄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整个庄园占地区30亩,雕楼4座,大小花厅天井48个,房屋180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活教材,也是“文革”中继刘文彩“收租院”之后的四川第二个阶级育展览馆──

屈氏庄园见沧桑




就间听素有庄园之乡的方洞乡有一屈氏庄园,气势为壮观。记者一行在方洞乡政府胡张世权先生的陪同下,行程约15分钟便达到镇内王坳村的腹心地带。老远便看见一片瓦屋中耸起两座灰白色尖顶式建筑,同行的人用手遥指,那就是历经沧桑的屈氏庄园。那两座庞然大物,便是雄峙百年的雕楼。

沿着机耕道,越过一道水田埂,记者一行来到庄园正前方,高大8米左右的火砖围墙将喧嚣的世界严严实实地拦在墙外,把一部中国围墙文化表现得淋淋尽尽致。围墙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依稀可见其“文革”遗风,正门两边是两根高大的方形砖柱直冲墙顶。将砖雕字“福禄寿喜”四个大字举在半空中。门框两边新旧两幅对联更见其妙趣横生。建园时,伪军官谭颜楷手撰“入和出明辉光照国,执义秉德安乐康居”,以书赠主人。“文革”中为适应革命的形势,这里成为阶级斗争展览馆时,有人用石灰在对联边的砖柱上书写的“吃人的封建魔窟,罪恶的地主庄园”,和原来的对联形成鲜明的对比,最为有趣的是两联的横批均使用前清翰林御史,伪总统顾问高蔚然书写的“醒庐”二字。庄园主人喻意世人皆醉我独醒,“文革”中“醒庐”恐怕是告诫更多的人:我们要随时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吱呀”一声,我们推开打满铆钉的木门,里面便是二层门,厚重的石门坊已开始脱落。门眉上“三闾世弟”的横匾保存完好,那“派分楚水流芳远,地媲春坊积庆多”的对联仍依稀可辩。穿过二门,我们便走进旷的院坝;也走进了屈氏庄园的神秘和幽深。

感受昨日风尘座落在五仙山下的方洞乡地肥水美,人杰地灵,环境优美。这里是泸(泸县)隆(隆昌)荣(荣昌)三县交界之地,在过去是三不管的地方,当地县令也鞭长末及。清朝的任知事的屈氏子孙屈应选便请来地理师,在这个叫石牌坊的地方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屈氏庄园。该庄园经过几代人的双手营造,到了屈应选孙辈屈恒升的时候,整个庄园建筑达到日臻定然整的地步。

该庄园以其规模大,建造豪化而甚称川南老大,这些老财门在建园之初,颇费了一番脑筋,既要考虑宅基与人相生相克,又要考虑防匪防火功能。整个建筑以中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分散又集中,4座雕楼分布建筑4角,登楼即可俯瞰整个庄园,又象四雄狮坐镇把守。一处有事,只要在雕楼土鸣枪,喊话,点烽烟,其他地方即可救应。解放前夕,闹士匪最凶时,屈恒升还高价从外地买回5门电话机,可随时在任何一角坐镇指挥,打击来犯之敌。

石牌坊的屈氏庄园共占地30多亩,内外有围墙3层,庄园内有大小花厅、天井30多个。共有房屋180余间,园内设有戏台、佛堂、金银库、凤凰井(原叫荷花井)、内花园、外花园、前花园、吞花园、水池、凉亭、钓鱼台、网球场、跑马场等。

据同行的张世权先生介绍,屈氏家族在屈恒升的手里已经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人。屈家共有土地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泸县、隆昌、荣昌三县的10多个乡镇,每年收租粮达63万多公斤,他不拥有轮船两艘,往返于重庆、武汉和上海之间;打米水碾1座;酒精厂1个;铁业铺1个;汇同钱庄一座;玉堂村餐厅1个;会馆2座,建在成都市区;;办有启明中学1所,园内藏书2万余册;同时园内还养有轿夫、马夫、丫环、奶妈、厨师、伙夫、花匠、裁缝、更夫、家丁等40余人。

我们在园子里转悠,相传正厅门前有黄果白果,喻意黄金白银的地方早已成为一片废虚,大部分建筑解放后被改为粮食仓库,空旷的园子到处是瓦砾,只有那盛着半池污水的水池可以想像得出主人昔日的风光。

我们从庄园右侧的耳门进入戏楼,一群老人正在那里玩纸牌,绕过观戏台前的小花厅,从观戏走廊跨入戏台,戏台正上方雕刻有“高唱入云”字样,戏台两柱上阴刻一联络人眼目。上联是“听一楼丝竹好留明朋住花间,摹历代衣冠如见古人来眼底“。他提示人们这里为唱戏之处。戏台背面是画家蔡永年的“白鸽望日”图。该图系水墨画,历经百年风霜,毫不睢褪色,“文革”中有人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用石灰涂抹,事后,人们将其打造出来,那鸽仍栩栩如生。欲翅凌空。该墨为何百年不褪,至今是一个迷。据说该戏台是屈恒升娶大儿媳时所建,办喜事时,三天三夜锣鼓丝竹声不断,曾在这戏台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屈恒升50多岁即患“蛇缠腰”死于解放前。在戏台前度步,抚摸裂口的台柱和脱落的石块,让人思绪万千。仿佛“莺莺听琴”、“船舟借伞”历历在目,恍惚中红娘已甩着水抽登上戏台,张生也越墙而来……

戏台的正面是屈恒升母亲念佛的地方,佛堂的呈拱形圆门,沿门上方是石雕伊和花鸟图案,那八个圆圈里,便分别该有24个彖字体字,以每三个为一个圈,即“大富贵,亦寿考,长吉样,宜侯王、弟兄和,家之盛,子孙贤,族乃大”。没有彖字功底者,根本无法确认。整个一楼一顶的戏楼。便是中西文化最好的结合,单看那窗户,下南全部方形组成,窗顶部则既有拱圆形,也有塔尖形,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格。那二楼的花卉图案,完全可以看出西洋文化的影子。不管现代人怎样评判屈恒升,但在方洞些些偏远地方能见到这东西,不得不让人惊讶。


激战石牌坊

到屈氏庄园,不能不看那雕楼。原庄园四角都有雕楼,现只剩下前面的两座了,宽边的一座因年久失修,渐成危房,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将我们挡在楼外。在20多米高的雕楼下转悠。看见楼上到处是弹洞,可以想象解放战争在这个当时土匪集中的土围子里的战斗何其惨烈。冬日的阳光照在雕楼上,还真有些“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诗意。

我们在那些喝茶老人的指点下,走进靠戏楼的雕楼。雕楼底部用条石铺成,沿着木制楼梯往上攀登,往上的楼层用木板铺就,共分6层,每层四周分布着大小射击孔。雕楼顶层由石灰,糯米浆混合筑成。悬空木制架构造的楼顶由青瓦覆盖,如果不是距争,也是一处纳凉的好地方。登上雕楼,既可鸟瞰整个庄园也可观远处田园风光,真可谓“心旷神怡”。

米到底楼,同行的张世权先生指了地下墙角处的暗洞,那就是屈氏庄园有名的“九道拐”望着幽暗的洞口,真疑心洞口中会蹿出野狐、蟒蛇这类的东西来。我们在心中作了若干个“不会”这样的否定后,还是举着手电沿石梯往下走去,往下约3米左右,便是“了。地下较干燥,沿着石壁左拐右拐,硬是走出了九个拐来,整个路道仅容不得1人,每个拐弯处,留有射击孔,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抚摸着这些普日的战争见证,让人们不由地想起解放石灰牌坊的距斗。那是1950年3月中旬,我解放军南下剿匪部队142团开进泸县后,把方洞乡和玄滩镇作为剿匪重点,短短几天内,就顺利解除了其他庄园零星土匪和家丁的武装,噍有以小埂子、石牌坊、王坳为中心的国民民党残兵败将、土匪、武装家丁互相勾结,凭借坚固的雕楼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法时屈氏庄园内有武装家丁一个排,恶狗50多条。由屈恒升的大儿子屈毅夫亲任排长,加上火拼后强行进驻庄园内的一帮土匪武装,组成了一支顽匪队伍,加上王坳、小垣子的1000多名地主武装,在国民党残兵喻麻子的指挥下,决心与我剿匪部队顽抗到底,剿匪部队首长考到部队人地生疏,兵力有限,加上几个庄园的坚固雕楼易守难攻,便调整战略战术,采取围而不打,各个击被的办法。第一天拿下王坳,第二天集中优势兵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于拿下石牌牌这个屈氏庄园。第三天,再调来重机抢和野炮,几个回合拉锯对峙,最后攻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小垣子。

解放战争的风暴以迅雷不及之势席卷川南,屈恒升的大儿子屈毅夫趁破雕塑楼混乱之机,化妆潜逃,1950年春凶被缉拿归案镇压压:二儿子屈敏公在解放军攻破庄园之时,见大势已去,跳楼自杀;老三座空荡荡,阴森森的大庄园。

解放后,屈氏庄园成了粮站、商店、学校茶馆所在地,昔日车水马龙的场景早已不再,一时间,暄嚣兴旺的庄园在时光中沉寂下来……

人们说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在屈氏庄园得到了应验。沉寂20多年后的70年代,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上级决定把川南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氏庄园建成继“收租院”后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我们在方洞街上的一处民宅找到了罾负责展览馆筹备、管理,时下退休在家的老干部聂福禄。

1972年初,时任方洞乡团委书记的老聂被指派到合江的福宝参观合江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回来后,他想何不利用未曾损坏的屈氏庄园搞一个上规模的阶级教育展览呢?年轻的老聂便以乡团委书记的名义,将方洞的基础条件和设想向有关部门汇报,很快得到上级的首肯,老聂便担纲起了这起政治任务的筹备工作。在全县抽调教师,文艺骨干集中庄园,有的搞塑象,有的画画,有的编解说词,有的培训解说员,每天有上百人在园内开饭、住宿,冷清了20年的屈氏庄园又一次热闹起来。在采访过程吕,老聂还给我们谈起了筹备的一些趣事来。

解放前,听说屈家有8只美人杯,为了丰富馆藏展出,进一步佐证地主彖伸骄奢淫浪的生活,老聂苦心寻找,终于在一老炊事员手内征集到一只美人杯,该杯由景德镇造,底部有一明珠,倒上水,便有美人浮现出来。为了使屈恒升等地主具有“黄世仁”的罪恶本性,有人在后花园的井台边,发现一绺戏班所用假发,便编出了老地主强暴丫环荷花,荷花姑娘不堪辱跳井深亡的凄美故事,那井至今还有人叫荷花井。

经过日夜紧张的筹备,第二年下半年四川第二大阶级教育展览终于如期开馆。展览共分四个部份,第一部份:序馆,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前言和简介: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具体实物,泥塑等,让人们不忘记阶级斗争;第四部分,农业学大寨和批林批孔。后两部份因“文革”宣告结束,而在未展出便夭折了。

从1973年冬天到1979年夏天,在短短的5。6年时间,共接待观众达20多万人(次)。参观者既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轰动一时的要数成都军区团以上干部集中前来参观,这么多人离蓉,既要保密,又要保证好行、食、住、看、听等工作,村子里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搞得好不气派。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展览馆被追关闭,屈氏庄园又一次冷清下来,在园子里漫步,那些花厅、天井早已乱草丛生,荒芜一片,直让人感慨不已。回到政府,方洞乡常委书记童志权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已和一投资商达成意向协议,利用屈氏庄园的原有建筑,把方洞建成陈列馆、大庄园、农家乐为三大板块的旅游乡(镇),我们衷心祝愿童书记的原望心想速成。

(感谢张世森、聂福禄、张世权、胡洪彬等同志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6:07 , Processed in 0.20553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