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鲍氏宗亲】杞国之随想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听众

13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8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4
注册时间
201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嘻哈嘻哈   发表于 2011-1-4 12:41: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杞国之随想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杞人忧天”的故事,感到很好玩儿,很好笑,心想那个杞人真笨,意然担心天会塌下来,整天抬头看天,也不怕脚下被石头绊倒,所以印象特别深。怎么也没想到,那个整天仰着头望天的杞人竟然是我们新泰人的老祖宗。

       近年来,随着新泰市周家庄“杞国贵族墓葬群”的陆续出土,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新泰召开等,新泰人对那个遥远的杞国,已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感到亲切了,“杞人忧天”的故事,也不只是好玩儿,好笑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无事忧天倾”了。无独有偶,这使我想到了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尊为哲学鼻祖的泰勒斯的一个故事:这位大哲学家十分热衷于观察星象,整日仰着头望天,一不小心掉进了井里,有人讥笑他说,他只想知道天上有什么,却没搞清楚脚下有什么。而柏拉图却说,哲学家都是这样的人。

       杞国,是夏禹的后裔建立的姒姓国家,自夏代立国,夏朝亡后,商汤封杞国,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克商,求禹后裔东楼公,为方国,封之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因其是夏之延续,保存有夏礼,所以《史记》将其列为《世家》,孔子为了了解夏礼,也曾经到过杞国。约在春秋之季,杞都由雍丘东迁。“先春秋时徙鲁东北”(《汉书·地理志》)。但东迁山东后定都于何地,史书记载不详。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元月,著名学者,金石学家许瀚在《周杞伯敦铭跋》中记载:“近岁新泰某掘地得古铜器多件,铭首皆杞伯二字,知为杞国物,未久颇散失,沂水袁竹侯为此县教谕,拓敦铭寄余属为考释。——杞国东迁,书史不详其他,以此器证之,知在新泰一带。”这是新泰出土杞国器物的最早记载,此后新泰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杞国器物,包括青铜器鼎,鼎铭为“杞伯每亡作邾曹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型青铜龙纹铺首,“淳于云”、“淳于杨”铜印,兵器“淳于在造”戈、“淳于公之御戈”戈,还有多件玉器、陶器、棺椁、及殉葬动物等。同时大量的历史文献也证实了杞国最晚至春秋时东迁至新泰定都,如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杞“先春秋时徙鲁东北”,特别是2002年4月12日在周家庄出土了大量的礼器:编钟、鼎、豆、盘等;兵器:剑、戈、予等;玉器:玉壁、牙璋、玛瑙环等,以及彩陶、车马饰件等文物,其中还有带铭文“王”字的予两件,竹节形戈一件,据专家考证,此极有可能是杞国的某位国君的墓葬。由此可见,纪元年的那个“无事忧天倾”的杞国,确实曾在此建都。

       杞国因何而东迁,据史料记载,西周末年,因遭邻国淮夷部族的多次征伐,被迫东迁。事实是,杞国作为一个弱小之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杞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他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了,他们不得不需要重新做出选择,这当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是必须要做出选择,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走,选择了将自己流放。我想,他们肯定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白雪皑皑的冬日里开始迁徙的,因为这样更具有悲剧色彩。一个家庭的搬迁都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得到,一个国家的迁徙呢?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敢想象,可仅仅有勇气够吗?还需要坚忍不拔,有了坚韧还不够,还需要忍受遥远路途中的痛苦和酸楚——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不由得对我们的杞国充满了钦佩之情。历史一页页的翻去,又有多少后人理解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一种渴望的生活,不止一次地长途跋涉,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吗?做为杞国的后人,我们就应该继承他们这种精神,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只有精神的继承才是真正的继承。

       那么杞国为什么不西迁南迁而选择东迁呢?据专家考证,这是由于夏氏族源于山东,杞国作为夏代的后裔,东迁至山东,立国于今新泰,是为了回归夏族的发祥地,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寻找自己生命的本原,因为那里既是他们生命的起点,也必将是他们的终点。“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叟而忘返”。返回自己的发祥地是他们灵魂的内在要求,是他们的生命难以遏制的一种冲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哀郢)》道尽了他们的无奈及其原始悲剧性。

    回归之后的杞国,处境并未得到多少改观,因为杞国作为一个小国寡民,实在是太弱小了,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鲁国。杞侯曾多次前往鲁国,专程朝拜鲁国国君,而鲁国却常以“不敬”为由多次伐杞,侵占杞田,并占领了杞它“成邑”(今宁阳县东庄镇一带,遗址尚存)。《左传·桓公三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为了收回自己的领土,杞国被迫向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晋国求援,在晋国的强大压力下,鲁国最后不得不将“成邑”归还了杞国,由此杞国屡世为晋之盟国。杞国虽弱小,但并不闭关锁国,历史上杞侯曾多次参加会盟,也曾邀请他国国君来杞国会盟,因为他明白,作为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谁的脸色都要看,谁的嗓音都要听,要硬没有资本,要软何以立身。只有运用多种政治外交手段,处理好与四周的关系,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由此可见杞侯还是个颇具外交才能的国君。这使我想起了约旦前国王侯赛因,在局势复杂多变的中东地区,他凭借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使约旦这一区区小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十分重要,在世界各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复杂局势都深深皱眉的时候,侯赛因国王是一条最容易沟通的桥梁,他也因此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去年春天,当我得知我市周家庄出土了杞国贵族墓葬群,便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专程前往拜访,见古墓以被回填,建筑工人们正在墓葬群原址上盖居民楼,我站在那里,心想,要是盖个杞文化博物馆该多好啊,将我们历代所收集的宝贝文物都放进去,供后来的子子孙孙们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在新泰这块土地上先民们所创造出来的丰功丰绩,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古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注:杞国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后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乐,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2 04:49 , Processed in 0.21235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