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姬氏宗亲】周王朝时期姬姓国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8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7
注册时间
2011-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夫当关   发表于 2011-1-27 12:29: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周王朝时期姬姓国



姬姓王朝的两周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周武王伐纣到秦朝统一,八百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奴隶制由兴盛走向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王朝,进入东周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夫专权,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崭新的社会在动荡中孕育,四分五裂的中国终被新兴强大的秦帝国统一。这一过程中,交通四面,辐辏八方,位处天下之枢的莽莽中原大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无可替代的成为两周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
传统的“中原”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面区,华夏族团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代的豫州,即今河南省。史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至迟在夏朝可能已有了比较具体的九州概念。在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荆、河惟豫州。”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所谓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豫州地居正中,后世谓之中州。中州曾是夏商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史记·封禅书》所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重要的都邑遗址洛阳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发现于此。周王朝的成周、王城也在伊洛河畔。周初的《何尊》铭文就称这里为中国。
周武王灭商后在返回途中,曾计划迁都中原,“宅兹中国,自之民”。因此在西周建朝之初,王朝的政治中心东移。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封邦建国,形成了以宗周至成周为轴心的中原华夏文化区。中原的区域概念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民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中原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可谓大中原文化区。这一地区文化深厚,地域辽阔,形胜甲天下。远古时期众多的部落、氏族曾在此生存发展,不同的民族在此融合交流。这里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数以千百计的古国、方国在此生活、迁徙,争城夺地,兴盛衰亡。
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形成。中国的早期国家有自己的特点,它多是建立在父系家长制基础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保持聚族而居的形态。即是夏商这样较完备的王国,也是由众多不同族属的自然方国组成的方国联盟式国家。西周王朝在此基础上,经过人为的“封诸侯,建藩卫”,使之更加完善而系统。中央王权进一步强化,其本质依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两周列国在很长时间中也都是周王朝名誉下的方国。虽然独自管理经营,却要承担对周王室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中原地区进入城邦国家的时间较早,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夯土城堡的普遍出现。如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龙山时代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辉县孟庄、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等城址。古文献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表明,黄帝时代到尧、舜、虞、夏、商、周,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是方国林立。在《荀子·富国》篇:“古有万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左传·襄公七年》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用民》中记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汤而三千余国。”又《吕氏春秋·爱类》曰大禹治水,“于东土所治者千八百国”。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时诸侯三千。”《逸周书·殷祝解》中记载:“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者八百诸侯”。在《帝王世纪》中记载:“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期尚有千二百国……至于战国,存者十余。”《吕氏春秋·观世》中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晋书·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诸侯:凡一千八百国”,“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而见于《春秋》经传者有七十国焉”。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存灭》统计春秋时期代列国仅余一百四十八国。经过兼并,其中较重要者也不过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到了战国时期,按《史记·六国年表》所列,包括周王室自己在内也仅剩余八个。显然,从先至后的方国之数逐渐减少,星罗棋布的诸多小邦国,最终被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强国逐一兼并取代。
周王朝的诸侯国初封时的国土范围一般不过方圆百里。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子产曰:“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孟子·告子下》中记载:“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记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这些小国寡民式的封国均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筑一座或多座夯土城为都邑。所以,古代的都城也可指国,城也称邑。一个封国不仅指城邑,还包括城外的郊、野地区。王亲贵戚一般士族住在城内,而土著平民多在城外。一国之内便出现了“国人”与“野人”或“土人”的区分。
两周时期的中原列国多是周初周武王和成、康时代封邦建国时形成的。康王之后周王虽然陆续有所分封,但数量很少。
西周之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周王采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实际包括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类。异姓封国又可分为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归顺的方国贵族。
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昔周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周武王兄弟,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大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振铎封于曹,叔处封于霍,叔武封于成等。异姓功臣姜尚封于营丘国号齐,商纣之子武庚封于殷,古帝王之后裔黄帝之后封于祝,帝尧后封于蓟,帝舜之后封于陈,大禹之后封于杞,等等。
三监之乱发生、周公东征之后,倍感强化封邦建国之重要,再次进行大分封。在《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次分封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周武王灭商后,鉴于形势紧迫,一些封国可能只是名誉上的,未及实施。周成王周公之分封,进一步落实了周武王分封的成果,并有所改进。如周公、召公不能就蕃的鲁、燕等国,令长子代为就封,加强了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控制。肢解众殷商遗民的族团,并分迁各地,以削弱敌对势力。诛灭武庚后,改封康叔于卫。平定唐地之乱,加封叔虞于唐。一系列封国安邦措施,使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周王朝趋于稳定。在周初的分封中,姬姓侯国占了相当一部分。正如《荀子·儒效》所说:“周之子孙,若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曾记载了其中的一部分:“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些封国都安排在周王朝管辖的中心或关键区域,以拱卫保护周王室的安全。
纵观两周时期列国之分布,基本上都在大中原文化区内。仅中原腹地河南省目前已发现两周城址上百座,其中多数是当时的封国。春秋中期以前,姬姓国的实力在中原占据绝对优势。所立异姓国都是有条件、有选择、“于周为睦的”。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宗法制的破坏,诸侯称霸,群雄争战,曾经名声显赫的权贵旺族销声匿迹了,纵横驰骋独步一时的列强灰飞烟灭,留给后人无限感慨。两周时期数以百计汇聚中原的诸侯列国,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渐次消失。
这里列举一些姬姓国家,以昭明姬姓一族的去源,也为从姬姓氏族的分衍、迁播去向明定一个基本的历史方向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5:48 , Processed in 0.18897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