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姓迁徙分布
都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九位门阀。都氏是一个多源姓氏,主源出自春秋时期,最先出自官称,后以郑国公孙阏(子都)以及楚国公都氏的后裔位主源,因此有姬姓与芈姓两支姓源。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又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数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元末明初,从蒙古族中又诞生了一支都氏家族,亦属于以官为氏。形成了姓氏渊源上奇特的“首尾两官源”的现象。位于今胶东半岛的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旧称北疃,村民原均姓都,后来迁入少数杂姓。北头村周边酒馆、峒岭、东场、南北松山、夏家疃、双林前等村庄,姓“都”的人也十分集中。在牟平北头村至今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何时修建的已无从考证,但其中的一块石碑记载着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2年)被修缮过。家祠里存有宗谱和谱书,从中记载着这里“都”姓的祖先叫必里海,都氏系蒙古族后裔。查元代以前,牟平境内原无“都”姓,全国各地姓“都”的也很少。牟平“都”姓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在一个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存在一个蒙古族后裔村呢?为此,笔者进行追根溯源。据考证,牟平都氏系蒙古族后裔。这里“都”姓的祖先是元初大蒙古国派驻镇守宁海州(今山东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孛尔只斤·必里海。达鲁花赤,大蒙古国的官职名,是元统治者派驻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此官职于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由蒙古人担任,蒙古人出缺,由色目人担任,并具有世袭特权。“都”是总的意思,都达鲁花赤,官职高于达鲁花赤,兼管几个州府。牟平北头村“都氏家祠”中的《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袭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奥鲁,蒙语为“老少营”。蒙古制度,男丁从军出征,家属和童仆,按千户组织在后方或随军队经营畜群或其它产业,供应前方。凡军户中迁发丁壮,替换老弱,供应军需,赡养出征人员老少,处理军户间纠纷等事,皆归各路奥鲁官府管理,不受地方官府管辖。以后因政出多门,不便统一领导。元至元年(公元1335年)以后,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兼领诸军奥鲁,管理军户。劝农,鼓励耕作之意。牟平都氏源于蒙古族,凡从牟平走出的“都”姓人,不管现居何地,皆世代相传此说。在1985年春在辽东半岛南端的庄河县发现的先祖碑载:“盖为不详世系能知始末者不多,不表原籍能明来由者恒少。想我都氏原系山左邓(登)州府宁海州酒馆人氏(今山东烟台牟平酒馆村),自前清乾隆年间,我先祖廷治公携眷移徙关东地,系岫岩之西,家居庄河之北,迄今已二百余年矣。恐世远年深,基志难认,谨具四尺铭碑,略述梗概,庶我都氏子子孙孙赖以永传不忘云尔。中华民国十一年阴历二月二十四日立。”《都氏族谱》所记都氏三代蒙古先祖,有明确的文献依据。据明嘉靖年间宁海州同知焦希程所撰《宁海州志·官守》中记载:“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子孙存姓曰‘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修《宁海州志》中记载:“必里海,海当元初,以功历迁至都达鲁花赤,兼管宁海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中统元年,海死,子孙袭其职,遂占籍牟平。焦志云,至今存姓曰都,是其后也……抄儿,牟平人,海之子,袭本州达鲁花赤职……不老赤,牟平人,海之孙,袭本州达鲁花赤职。焦志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清朝年间撰修的《登州府志》、民国年间编修的《牟平县志》中,均有相同记载。民国年间,在牟平县城南范园保存一通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所立玄都观碑,碑文落款处有“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字样,据此,《都氏族谱》所记必里海官“牟平达鲁花赤”是不确切的,应以碑文为准。《宁海州志》记必里海死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证明立碑时必里海还在职,碑立后二年方死。《牟平县志·金石志》中记载:元朝刘忠墓碑:“刘公讳忠字孝卿,幼读传书,长习吏事。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有本州达鲁花赤不老赤口次刘忠其德,举充文、牟两县请奉司吏”。这与焦志所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相吻合。整个元朝时期,孛尔只斤·必里海及其子孙,世以都达鲁花赤为官职,占籍牟平。元明变革之际,其后裔避乱隐居于宁海之东鄙,即今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明初太祖朱元璋改汉姓为“都”。蒙古族原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之一,世代以游牧射猎为生,“择水草而居”,没有一定的居住村落。到宁海以后,改朝换代,大权旁落,隐居于现牟平之东北隅。这些老前辈们,既不会种田,又不会捕鱼,更无广袤的草原可供放牧。蒙汉杂处,习俗各异。环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性,人们也可以改变和利用环境,使之适于自己的生活需要。必里海的后代,为谋生存,为求繁衍生息,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靠兄弟民族的帮助,顽强拼搏,奋斗不已。“养牛习耕作,造船学捕鱼”,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的努力,才改变了原来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惯,逐步消除了蒙古族与当地的汉族的差别。“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执州事;以官为姓,至昭代世处海滨。”这是牟平北头村“都氏家祠”,年年必写的一幅对联,以志本族之由来。1985年5月30日,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依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三单位[1981]民政字601号《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要求,经调查研究,将源自山东牟平的大连市瓦房店阎店乡、郭屯村的都氏族人恢复为蒙古族成份,并报大连市人民政府,经市政府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而在今山东牟平当地,都氏族人却至今尚未恢复为蒙古族的民族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