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氏宗亲】记音乐人生麻献杨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听众

1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30
注册时间
2011-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萍水缘   发表于 2011-3-30 12:58: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不久前由省文化厅和省婺剧促进会主办的全省婺剧传统演唱、演奏擂台赛上,我县79岁的麻献杨在传统器乐演奏擂台赛上技惊四座,他的徽胡《思梅》以独特的风格、不加技法雕琢的原生态传统演奏再现了难得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婺剧传统器乐演奏擂台赛最高分,因此组委会特意为他设置了唯一一个特别奖,充分展示了我县婺剧的魅力。



留住音乐的绿意



———记音乐人生麻献杨







  自幼与婺剧结下不解之缘  



  麻献杨,1930年出生,东渡镇雅宅村人。家道清贫,忠厚善良,自小酷爱戏曲音乐,摆弄乐器。闻家人所述,四岁时便坐在门槛拿一双筷子,一竖一横,仿拉胡琴。凡有戏班前来,他总是抢在台前,一看戏,二听琴,三动问。故此,从小就与婺剧结下不解之缘。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上山砍柴,背着胡琴,下田插秧,也腰插笛子,真乃“曲不离口,琴不离手”。



  十四岁那年,尊拜李景春先生为师,正式拜师学艺。由于良师传教,自身苦练,故而在少年时期便打下了婺剧音乐的良好功底。



  1949年初,进入永康徽班“缙东舞台”(上工班),工学“付吹”,当时,“正吹”胡逊林(永康人)与麻二人皆是李景春先生的同门师兄弟子,他则以师兄为师,勤学勤习“上工班”108本传统大戏的音乐曲牌。二年后,他正式坐下了“缙东舞台”的“正吹”之位。



  1952年冬,麻献杨辞师自立,参加了缙云梅子仙的“拥和剧团”(缙云县婺剧团前身),担任“正吹”。他正值青春,风华正茂,是“梅辈”戏曲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佼佼者,也是婺剧音乐“徐派”艺术(李景春的师父徐圣森先生)的四代上工徽班门生最后的继承者。他不但熟习婺剧音乐上千首曲牌,而且在器乐演奏技艺上更是吹、拉、弹、打,件件娴熟。



  1953年,“拥和剧团”赴龙泉演出时,由于戏本不够,临时奏演连台大戏“西游记”五十本,他日夜赶写“细工”曲牌,设计唱腔,配曲吹奏,为剧团立了汗马功劳。



  1956年,他主奏的“长蛇脱壳”曲牌,参加了金华地区会演,获评音乐集体演奏二等奖。



  1983年,“浙婺”邀请他担任“婺剧培训班”音乐老师,在此期间,他挖掘、整理了不少婺剧传统曲牌,为“浙婺”新生一代奠定了良好的传统艺术基础。



一心热爱“梨园”事业  



  麻献杨生性厚道,与人为善。别人若有差错,他总是轻声附耳,善意指点,从不刁难、讥讽别人。在戏曲界里,他确实是艺德高尚、人敬人仰的一代宗师,传教过不少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戏曲音乐艺术人才。



  1984年,他从“缙婺”退休离团。人虽离团,但心仍不弃“梨园”事业,依然热情地参加社会各种戏曲艺术活动。



  1985年9月,县文化局举办“庆祝国庆中秋赏月婺剧音乐演唱会”。他编谱《貂婵拜月》、《水擒庞德》、《将军令》、《醉仙子尾》、《八仙》、《封相》等传统唱段及曲牌十多首。演后,观众拍手叫绝,县文化部门予以嘉奖。



  1986年,我县“群艺婺剧团”参加全省文艺会演,麻献杨被邀为参演剧目《新虹霓关》谱曲,并担任主胡。演后,深受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一致赞扬这是“正宗婺剧”传统大戏的风格,浙江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



  1988年,参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婺剧传统曲牌、唱腔及有关资料,为编定“浙江卷”集成作了很大贡献。同年,“浙江婺剧团”举办老艺人会演,他被邀前往担任正吹,演出了《三打王英》、《斩黄巢》等20多剧折子戏,荣获“演奏奖”,并由浙江电视台现场拍摄。



  1989年,他为“缙云县婺剧团”整理传统大戏《铁龙山》、《潘杨讼》、《杨门女将》等剧目的曲牌、唱腔。为下工代的青年演员,乐队打下了深厚的婺剧传统功底。



  麻显杨从事专业剧团工作36年,退休后仍然参与民间剧团演出活动。先后到过盘婺、群艺、周岭、力坑、方川、宅基等剧团担任正吹。



  他的梨园生活至今已有60年。一生勤勤恳恳,皆以戏曲为业,他为弘扬婺剧传统艺术,振兴我县戏曲事业,培育下一代艺术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



“草根文化”魅力无穷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住在老家东渡镇雅宅村,虽然深居浅出,基本上过着“隐士”生活,但他“爱琴”、“爱曲”的大名,还是被传扬了出去,酒香不为巷深所掩。



  记者一提到胡琴以及我县的婺剧,满头银发的老人禁不住谈兴高涨,或介绍胡琴知识,或述说缙云婺剧的发展和特色,或回忆生平学琴、弹曲经历,眉宇间神采飞扬。



  不久前他在传统器乐演奏擂台赛上一曲徽胡《思梅》技惊四座。《思梅》演绎的是一位古代女子在梅花盛开的季节,联想到自己生平对美好爱情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悲情怀,仿佛把人带入如临境界的那种悲伤意境,以独特的风格、不加技法雕琢的原生态传统演奏技惊四座,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缙云婺剧的草根文化特色。



  麻显杨老人告诉我们,从剧目、器乐演奏、戏腔道白及唱腔等方面看,缙云婺剧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除传统的一百零八本大戏外,还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剧目上,如《紫霞杯》、《一把抓》、《黄鹤楼》等。在器乐演奏方面,特别是唢呐吹奏,古老浑厚、深沉大气、字花韵滑。如缙云婺剧的“花头台”,它既含有金华路“花头台”的全部旋律,又有独特的华彩部分,特别是小唢呐的演奏部分了,就有倒板、回龙、原板、快板、尾板这五种板式,好似“高山流水,层见叠出”,韵味十足,一直沿用至今。在曲牌演奏中,与外地婺剧有着明显的不同的技法和特点:在缙云婺剧徵班中,三五七称为平板,有慢、中、快、反宫之分。虽无男、女宫之别,但因“生、旦、净、丑”的角色行当不同,一般用于沉静、抒情之场合,但“头句”的尾词就要转入三五七原板上的后段音节,然后再接下句的词曲。演奏“三五七头”时,应暂停板胡,以笛为主,等进入原板时,再启动板胡,速度由慢起稳行。另外,还有“迭板”、“游板”、“哭板”、“落山虎”、“小桃红”等板式;“二凡”在缙云俗称“二板”,其旋律舒展,过门紧密,加以乐队鼓板的双签滚击,竹梆敲节,音乐气氛十分强烈,包括“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各种板式。在戏腔道白上,缙云婺剧更接近于浙江官话的音韵,加上当地民俗和道教传统的感染,在唱腔中揉合了一定的法事色彩和山歌味,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缙云素称戏曲繁盛之地,有着良好的婺剧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婺剧已经深深根植在了民间,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的代表。在我县的农村,平安戏、还愿戏、庙戏等各种庆典演出一处到头长演不衰,在有些规模较大的庙会或巧节庆活动中,主办方会同时邀请三家以上的剧团同时演出进行斗台,俗称品会场,气势宏伟,场面热烈。麻显杨老人涛涛不绝地向我们侃谈着缙云婺剧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生与胡琴结缘,到老不改其志,不悔其初衷,老人回想起十年前的一个深夜,家中突发火灾,慌乱中为了逃生,摸了一件外套,冲进另一个房间“抢”出了一架胡琴,而家中其他的一切均化为了灰烬。



  眼下,近80高龄的麻显杨老人仍然精神矍铄,乐此不疲,干练,精明,对他钟情的音乐事业不遗余力地倾泻热情……



  “很多的人,到了我这个年龄,都在混吃,我现在还能拉琴,我就要继续拉。”———看似轻松诙谐的语气,背后却自有一身“风骨”在支撑。让人不禁联想到两句宋诗:



  “耿耿清香崖菊淡,殷殷秀色岭梅如。”



  而这,正是这位痴绝于艺的老人一生钟爱音乐的真实写照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5 07:28 , Processed in 0.57617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