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艺术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32: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绘画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开始了绘画创作。考古资料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和龙山文化黑陶在装饰与造型上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彩陶的图案有鱼、鹿、鸟、兽、植物、人体等,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类扑捉对象的特征,造型简洁,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由流动的审美享受。黑陶以造型为主,别致秀美,庄重肃穆,纹饰雕刻更为简洁,自觉创作的特征更为明显。传说,黄帝时期的大臣史皇“善画”,可谓中国第一个画家。

商周时期,宫廷及其它建筑上已经有了壁画等绘画作品,而最能体现当时绘画水平的还是青铜器。商代青铜器造型庄重、典雅、古朴,民族特色显著,其纹饰有饕餮、夔龙、凤、虎、云雷等,造型奇诡,结构精巧华美。其代表作为司母戊大方鼎,四面都饰有龙形图案,鼎耳及鼎足上都有兽头装饰,图像逼真,风格庄重,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造型艺术水平。

战国时期,以毛笔为工具、绘画于绢帛之上的中国画终于诞生了。这种以彩墨线条勾勒为主的技法 了传统绘画的基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是1949年和1973年在长沙楚墓发掘出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前者为一女性合掌而立,细腰长裙,身姿优美,空中一龙一凤飞舞翱翔,后者为一束冠佩剑男性持缰驾龙在空中飞驰,表现的都是向往神仙乐土的愿望。

秦汉时期,统治者大规模修建宫室皇陵,建筑绘得以迅速发展。相传阿房宫内的装饰画奇美无比,可惜已不可见。咸阳秦宫殿遗址上的壁画,有人物、车马、建筑等。陕西秦始皇陵出土了大批彩塑兵马俑,形象十分逼真,气势格外壮观,让我们体会到秦代的伟大功业的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到了秦代造型艺术的卓越成就。

汉代壁画中,壁画占有显著地位。当时的宫殿、宗庙祠堂、官衙、住宅、墓室等,几乎均有壁画。麒麟阁、云台功臣像就是其中的代表,分别画西汉宣帝时11位功臣和东汉明帝时28功臣。现存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帛画,长2米,“T”型结构,用工笔重彩画天上、人间、地狱三界,构思奇特,图案复杂,色彩明快,技巧超群,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汉代已出现了为王室作画的专业画师,其中较为名的是毛延寿,相传他曾为王昭君作画,在王昭君出塞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另外, 在今山东、河南、江苏发现的大量汉画像砖(石),造型生动、古朴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一,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绘画增多。二,绘画理论著作出现,如顾恺之的《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南朝谢赫的《画品》等。三,山绘画成为独立的画派。三国时东吴画家曹不兴技巧一流,精细逼真,相传他在画屏风时误落墨点,遂挥笔改成苍蝇,孙权看了竟挥手去赶。他擅长巨幅画像,曾在50尺的素缣上画人物,尤擅画佛像,被称为“佛画之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画家还有“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及北朝的曹仲达等。的,刘宋的梁朝的顾恺之(约346-407),东晋无锡人,士族出身,才华横溢,有才、画、痴“三绝”之称。其画特别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人物的眼睛,“以形写神”,标志着我国宗教画与人物画的成熟,被称为“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成功地刻画出多愁善感的曹植和美丽的洛水女神,与曹植的《洛神赋》的诗意契合无间,恰当妥贴。刘宋时期的陆探微善画名士肖像,所画人物面型清瘦,笔力刚劲,犹如刀割。萧梁时期的张僧繇也善画人物

,用笔简练,概括力强。曹仲达以画佛像著称,所作人物衣衫下垂,有“曹衣出水”之称。

唐代绘画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唐代绘画内容阔大,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各体皆备。唐代有稽可查的画家就有400多人,大画家、传世佳作层出不穷。

人物画方面,敦煌莫高窟有唐代洞窟247个,内中壁画人物众多,形态逼真,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写了13个帝王的形象,个个形象鲜明,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步辇图》记录了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史实,具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吴道子是个产量颇高的画家,据说他一生画了300多间屋子的壁画,且绝无雷同,被后世尊为“画圣”。他独创了一种被称为“莼菜条”的线型,使线条有强烈的立体感,极富表现力。他以富于粗细变化的手法表现长裙飘带、衣袖宽大的丝绸衣服,世人称为“吴装”或“吴带当风”。但可惜的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摹本《送子天王图》。张萱、周昉皆以画贵族仕女著称,所作仕女仪态端庄,身材丰腴,闲适优雅,色彩艳丽。张萱的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代表作是《挥扇仕女图》。

山水画代表人物有隋朝的展子虔,世人称其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代表作《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的李思训、王维、张璪也都以画山水著称。李思训作画以细笔勾勒,然后着色,色彩明快,被称为“青山绿水”。王维不但善诗,还开创了水墨写意画法,不施色彩,常题诗句,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张璪能两手握笔同时作画,所作多为“藏树枯木”。

花鸟画代表人物有薛稷、边鸾、刁光胤等,以画仙鹤、孔雀、鹰鹄、花竹为主,画面细致富丽,具有贵族情调。

宋代设立专门的画院,广泛罗致画师,这有力地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使宋代成为我国绘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宋代人物画倾向于风俗的描写,倾向于表现阔大的社会生活。风俗画中最有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该画为长达528厘米的巨制,描写了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的繁华景象,画中收入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风光,至大至微处都把握的很好。宋代最发达的是山水、花鸟画,著名画家有李公麟、梁楷、郭熙、米芾、马远、刘松年、崔白等。李公麟的《游放图》、梁楷的《泼墨仙人》都堪称绝世佳作。另外,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个卓越的画家,他的《芙蓉锦鸡图》精妙生动,形神兼备。

元代文人画发展到极致。文人画“以形写神”,肇始于王维,后经苏轼、米芾等倡导而大兴,元代成为绘画的重要形式。元代山水画有著名的“元四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皆以泼墨山水著称。另外,赵孟頫在元代画坛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画的山水、花草画也有很高造诣。当时,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十分流行。

明代绘画多因袭前人,缺乏独创性。较有名气的有“浙派”画家戴进、“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善作山水画。徐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洒脱、大气,独树一帜,其中代表作有《墨葡萄》等。清代画家有“清六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素平;“清四僧”弘仁、髡残、朱耷、原济、;“扬州八怪”李觯、黄慎、金农、高凤翔、汪世慎、罗聘、闵贞。除文人绘画外,明清时代民间木版画盛出,出现了河北杨柳青、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有名的年画中心。

中国绘画被称为“国画”,与西方绘画存在很大差异,有自己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第一,遗貌取神,写意传神。中国画不求仅仅形似,而强调传达出物体的内在精神,如山水的气势、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的灵动等。第二,采用散点透视方法。中国画家在作画时多采用多个视点观察物体,这使画面容量扩大,体现了中国艺术极强的概括力。第三,布局精心,自然和谐。画家善于处理画中各物体之间关系,主次、虚实、轻重、有无等都把握的恰如其分,相互协调,体现了谐和之美。

二、书法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世界文字中,只有中国的文字没有停留在符号意义上,而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传说,汉字由黄帝时期的仓颉创制。陶器发明以后,人们在器皿上刻画的符号叫“陶文”,但不成熟。

殷商时代,刻在甲骨上的卜辞、铭文文字已开始注意以美的方式安排结构,字与字注意平正、稳定,照顾到整体的章法布局,正反对贞,体现了对衬的美。西周的钟鼎文又叫“金文”,较之甲骨文,点画圆浑,结构工整,表明此时的人已开始注意文字的笔划和结构。西周时还出现了大篆体,相传为周王室的太史籀所作,故而又称“籀文”,其字体已摆脱了象形因素,笔划也更为挺拔工整。

秦朝李斯创制小篆,成为通用的公用书体,秦末赵高狱吏程邈创制隶书,书写更为简便。汉代以隶书为主,其笔划粗细均匀,字体均衡,有对称之美。汉代法令规定,上书的文字必须工整清晰。由此可见,那时人对书写已引起注意。

书法发展至汉末魏晋,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东汉时期的张芝擅写草书,被尊为“草圣”。他的草书随意潇洒、精密拙厚,相传他为习书法将一池塘的水都染黑了。蔡邕独创“飞白书”,即写字时笔划中故意露出丝丝白道,如枯笔写成。三国时魏国钟繇不仅擅长行书、草书,还创制了楷书。其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深得后世书家称赞。东晋王羲之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笔法内敛、俊秀飘逸的行书体,被后人称为“书圣”。《兰亭叙帖》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水平,对后人影响很大。其子王献之在行草方面也有不菲的成就。北魏的楷书结构繁密、刚猛有力,后世称“魏碑体”。大批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成熟。擅长草书的张旭、怀素等。

唐代科举设有“书学”一科,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唐代书法名家辈出,“初唐四杰”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皆以楷书见长。欧阳询书法结构严谨、劲拔平正,端庄遒劲,世称“欧体”,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虞世南用笔内刚外柔、遒劲有力,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笔致内敛、摇曳多姿,代表作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代表作是《信行禅师碑》。孙过庭则是著名的草书家和书法理论家,著有《书谱》,对唐以前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总结。唐中期的书法家有张旭、怀素、李邕、颜真卿等。张旭和怀素以狂草书著名,张旭的名作有《晚复贴》,怀素的《自叙贴》、《苦笋贴》是其草书精品。李邕善写行草,代表作是《叶有道碑》。颜真卿精楷书,用笔雄浑、粗拙、肥厚,内含筋骨,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等。唐后期的书法家有柳公权、张彦远等。柳公权的楷书棱角分明,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因颜、柳二人书法风格明显,造诣颇高,后人把他们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五代时有名的书法家为杨凝式,他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极为成功,被苏轼称为“有二王颜柳之馀”。但他又不拘于前人,删繁就简、破方为圆,个性强烈。他传世的作品有《夏热贴》、《韭花贴》等。

宋代行书盛行,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普遍爱好的一门艺术。宋代书法家有“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写字以中锋运笔,字体有流动之美,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黄庭坚的书法既洒脱又稳重,名作有《松风阁诗》等;米芾写字“八面出锋”,潇洒自如,变化多端,极富韵味,世称“米颠”,传世作品有《苕溪帖》等;蔡襄工楷、行、草、隶四书,常以散笔作草书,且“飞白”,世称“散草”或“飞草”。宋徽宗赵佶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却是一流的书法家。他创制的“瘦金体”影响深远,他下令编成的《宣和书谱》整理并保存了前代书法作品。

元代书法走向复古,书法家们努力复活各种古书体,缺乏创新。元代书法代表人物是赵孟頫,他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其楷书笔力沉著而妩媚动人,被称为“赵体”。

明初书法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为代表,他们都擅长小楷。明中期书法以“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为代表,祝书重在奇,文书在雅,王书疏逸,他们是明代书法中兴的代表。明后期书法代表人物首推董其昌,用笔瘦劲湿润,极富变化。邢侗的书法造诣也很高,时有“南董北邢”之说,其作品在高丽“与黄金同价”。

清代书法基本上沿袭明代。清初王铎和傅山都善写长条幅的草书,章法错落有致,笔力刚健。乾嘉以后,“馆阁体”、“碑学”盛行,字体乌黑、光洁、均匀,呆板、单一,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特色的书法家有如“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郑板桥。金农写字剪去毛笔的尖毫,如用刷子写字,其字方整而风格明快,被称为“漆书”。郑板桥的隶书综合了楷、隶、草的特色,自称为“六分半”。

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出于书写的方便,还出现了行书和草书。中国书法艺术体现了我们文化精神中的“中和之美”,不仅讲究用笔,如有侧锋、中锋等,还讲究字体结构,注意字形上下、左右、大小、疏密的和谐自然。同时注重章法,讲究字间距、行间距的合理安排,力求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这都显示了我国书法艺术独特的艺术追求。

三、音乐

相传,虞舜时有《韶》乐,孔子称赞其“尽美”、“尽善”,甚至听之入迷,“三月不知肉味”。商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十二律乐律知识,周代,我国最早的乐理著作——《乐记》诞生。据说当时已经有70多种乐器。据《周礼》记载,周时的乐舞由大司乐掌管,当时有名的音乐有《云门大卷》、《大夏》、《大武》等。这种音乐主要是为宫廷宴饮服务的,被称为雅乐。与之相对的则是俗乐,主要指地方民歌。周时楚地音乐较为发达,并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既有被认为是高雅音乐的《阳春》、《白雪》。春秋时期的伯牙十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其作品有《高山》、《流水》。战国时期的乐器出了编钟以外,还有萧、琴、芋、筝等。

秦汉时期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这一时期音乐主要分为鼓吹曲和相和歌。鼓吹曲主要用于仪礼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其中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乐歌。相和歌源于各地民歌。此时中国各民族间接触增多,音乐也开始相互融合发展。如胡地乐器笳、角传入中原,西域的横吹、琵琶、鼓、笛等亦进入中原,这些乐器与中原乐器逐渐有了组合,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晋时期,嵇康的琴曲《广陵散》、桓伊的《梅花三弄》、弥衡的鼓曲《渔阳三挝》都是名篇佳作。

隋唐时期,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太乐署、鼓吹署。隋音乐共分为九部,至唐则发展为十部,如宴乐、西凉乐、高丽乐等。这些音乐既有民乐,又有宫廷乐,既有少数民族音乐,又有来自国外的音乐,可谓兼收并蓄,反映了我国传统艺术很强的兼容力以及适应能力。隋唐时期的万宝常、祖孝孙、王长通、唐玄宗都是有名的音乐家。当时有名的乐曲有《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等。

宋代民间音乐大盛,音乐更多适合民间娱乐需要,随处可见的城市“勾栏”、“瓦舍”之中,词曲歌乐此起彼伏。大批的民间艺人,不断对民间音乐进行创作或再创作,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官方组织人力研究乐理曲谱,成果显著。康熙时的《律吕正义》不但记载了五线谱,还记载了欧洲音乐知识。随着昆曲、京剧、汉剧、湘剧、川剧、黄梅戏等地方戏的兴起,音乐的功能更为突出。

四、戏曲

中国戏剧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汉代的“百戏”,可谓中国戏剧的滥觞。隋唐时代的踏摇娘和参军戏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踏摇娘表现的是苏中郎因落魄而酗酒的事,内中有故事、有唱文、有舞蹈,已具备了戏曲的各种因素。唐代参军戏中,被戏弄的角色称为“参军”。参军戏任意取材,意在对某种事物加以调笑。演员讲究化妆,有了鼓和管弦伴秦,且结合了歌舞,已发展成为有故事、有科白、有歌舞的戏曲了。

宋代城市娱乐场所“瓦舍”中各种表演伎艺兴盛,给戏剧注入了各种艺术因素在此基础上,杂剧形成。宋杂剧特指扮演人物和故事的戏曲演出,一般分为四段,角色的划分更加讲究,内容上多以滑稽调笑为主。

自清中叶起,弋阳腔、秦腔、徽调、汉调、山西梆子、柳子腔等地方戏曲先后来到北京,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竞相争艳、各逞其能。百花齐放的环境之下,各戏曲艺术种类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终于诞生了一种博采众长、深为大众喜爱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它是在徽戏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并结合了北京语音之后形成的新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在京剧的形成过程中,许多的表演艺术家为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以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而闻名的“汉派”代表人物余三胜,以善唱高亢激越、平稳宽亮的高腔和惯用京字而独树一帜的“京派”领袖张二奎,有“老生泰斗”之称的程长庚,有京剧小生“开山之祖”称号的徐小香等。

京剧形成后,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很快为统治者所赏识,并且于光绪年间进入“盛世”。此时,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表演家活跃于京剧舞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擅演老生的,俞菊笙、黄月山等擅演武生,梅巧玲、余紫云等专长旦角。

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京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进行了改良。其改良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京剧的社会功用价值,顺应现实要求。京剧有巨大的受众,因此,一些思想比较进步的戏曲艺术家们开始注意发挥京剧的教育作用,写作了大量的讽刺现实的作品,多反映人民的不满和统治者的腐朽。第二、革新观念,提高艺人社会地位。传统社会里,戏曲艺人地位极其低下,这对艺人人格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也对艺术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这一些时期,一些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活动家联合起来,提出重视艺人社会地位、尊重艺人人格等倡议。第三、妇女演员出现,妇女可以进戏园。封建统治者出于“风化”的考虑,不允许妇女从事戏曲表演,随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和妇女地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女性戏剧表演艺术家,如恩晓峰、小兰英等,由此打破了京剧舞台“男演女”的旧例,丰富了戏剧表演艺术,推动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以后,经过一代代京剧艺术表演家的艰苦探索,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

五、舞蹈

商周以后,舞蹈也有了雅、俗之分。雅主要指宫廷乐舞,俗则是民间乐舞和宗教舞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内流行的则多是享乐性的乐舞,所以孔子说这一时期“礼崩乐坏”。

秦汉时期,舞蹈已成了宴饮、游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史记》中所记,鸿门宴上,项庄选择舞剑的借口便是“军中无以为乐”。

唐代是我国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此时仅舞蹈名称就有上百个,如马舞、健舞、字舞等。唐代大型舞蹈,如《霓裳羽衣舞》。当时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有杨玉环、李可及、公孙大娘等。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戏曲的发展,舞蹈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注意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善于表达自己性情的舞蹈自然受到了压制。虽然舞蹈在民间也表现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出现了如秧歌、划旱船、耍龙灯等舞蹈形式,但舞蹈作为一个独立部分,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很少有独立的表演和创作。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8 17:16 , Processed in 0.30859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