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之中国古代兵器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48: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古代兵器简介

兵器是军队作战的主要依靠,同时又是物质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兵器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火器)两种。北宋以前为冷兵器时代,北宋以后为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

1、冷兵器

冷兵器分为石器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制兵器三种。中国古代主要有以下种类:

弓箭  

弓箭是是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是力量的来源,箭是力量的载体。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分箭头、箭杆和箭羽三部分,箭头为铜或铁制,箭杆多由竹、木制成,箭羽以雕翎为上品,雁、鹅羽为次。古代箭头叫“镞”。弓由一段木材或者竹材弯起来做成,属单体弓。商代的铜箭头呈凸脊、三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像吸血蝠般抽出人体的血液。射在周代是“六艺”之一,当时的贵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要征服世界。战国时期复合弓出现,弓弣设在弓体的中间,弓的形状呈两度弧曲。当不使用时把弓弦放开,弓就翻过来,翻成一个圆圈形。后来,人们把前边是箭杆、后边有羽毛、箭头安着铜镞的两翼式的箭镞变成了三棱的箭镞,射的力量就更强劲了。新兴的三棱翼样式箭头使得即便拔出箭头,伤口也更难愈合。表面氧化铬技术使秦代箭头异常锋利,有的还含有致人中毒的铅。秦代已经尝试用铁制作箭头铤部,随着西汉钢铁业的发达,全铁制的箭头开始问世。早期铁箭头多采用锻制,比铜箭头更加坚韧。从魏晋到隋唐,铁箭分类简单,发展路线就是使箭头更硬更长,以便穿透铁甲,撕裂敌方的肌肉和骨骼。宋代对武器精雕细琢,箭的样式也因之更加精细,像铁脊箭、锥箭等。

弩  

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它是把弓张在木制的弩臂上,可以延时发射,是由弓发展出来的一种远射兵器。弩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大量使用强弩是在战国时期,强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射击的连续性,需要依靠几组射手轮番发射。弩的使用,常常改变战争的面貌,万弩齐发,能把整个敌军摧毁,强弩成了战车的心腹大患,远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战车坚固的盾甲黯然失色。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提高了命中率。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7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500米。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制成“元戎”,拉臂上弦能快射10支毒箭。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战车。南北朝出现了强弩之王——“床弩”,多张弩联合一体,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威力无比。唐代出现用牛牵拉的车弩,大大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和生存机会,将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大提高了效率。宋代的床弩最远射程超过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偏重步兵的宋朝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从两弩至四弩,从小型至巨型,种类繁多,两床和三床弓弩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使床弩拥有了杀伤人马的功能。

戈  

戈是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3米左右。在青铜时代,军队装备最标准的兵器,就是戈。目前文字里边凡和战争有关的兵器一般都缺不了“戈”字旁。戈是勾杀的,垂直地装上把,整个形状和镰刀有点像,从夏到周,这种兵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兵器,一直延续整个青铜时代。戈也有缺点,譬如头部易脱落、因挥击而攻击缓慢,杆部由于抗力方向问题易折断等。随着战车的衰落,步兵摆脱了来自侧面的威胁,戈的存在就变得价值不大了。

戟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器,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1975年北京周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9支。因为它具有戈和矛两种兵器的用处,所以逐渐取代了戈和矛,在战国时期成了军队装备的制式兵器。从战国晚期到汉代,军队主要装备铁戟。汉刘熙《释名•释兵》中说:“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故称常也。手戟,手所持之戟也。”汉魏戟较重,《三国志•魏志》记载:“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戟也存在缺点,比如容易被搅缠。汉代有种叫钩镶的带钩小盾就是专用来搅缠戟的,钩固然有用,但也带来了戈的老毛病——头部易脱落,因此到了东汉,长戟的戟枝就越来越向前伸,越来越像叉了。随着钢铁铠甲越来越精良,以戟对付重装骑兵难以奏效,最后不得不改成了长槊,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到了南北朝以后,军队里就没有戟了。

矛  

矛是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青铜时代后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矛又叫槊,分为马槊和步槊。兴起于汉末,南北朝达到鼎盛,身披两裆铠的重装骑兵多以槊和弓箭为主力武器。步槊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用途在于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持步槊者多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并非关键。马槊的使用较复杂,,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宋代是枪的黄金时代。可能是对骑兵正面突破的依赖降低的缘故,马枪的长度略有缩短,更灵活、制作更精良。宋代马枪头部一般都有刺和钩的双重用途,枪后有可插入地的铁镦,杆上还有牛皮编成的提绳。

枪  

枪是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由铁制锐利的枪头和长柄构成。枪各部分别叫枪头、枪缨、枪杆和作为后堵的鐏。此外,还有一种“双鉤枪”,是在攻城战中常使用的一种特殊兵器。枪的长度用枪者略长一些。枪头和鐏为金属制成,枪杆可用木制也可以用竹制造。使用木制枪杆,必须是硬制木料,而且在削制时,必须顺着木纹取料,否则,枪杆容易折断。铁枪包括枪杆在内都用铁制成,不但可刺,还可用自身的重量作打击兵器使用。由于铁枪很重,若无相当的气力,是不能使用的。枪以直刺为主来攻击敌人,通常称之为“扎”,这也是枪最基本和最终要的技法,称为“戮法”。通过抖动枪杆、使枪头上下左右盘旋,用以抵挡和躲闪直刺过来的敌枪的防御技法,称作“革法”。枪缨是中国长枪的最大特征,缨多用绒绳或兽毛制成,而且还特意染上颜色(以红色为多)。有关枪缨的说法有三:一是刺中敌人时,防止血顺着枪头流到枪杆,使手打滑;二是用以鼓舞战场上士兵们的士气;三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为记录功绩,割下敌人的毛发,栓在长枪上,作为褒奖勇士的一种象征。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杨家枪”、明代秦良玉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做柄的长枪,她率领的白杆兵,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清以骑射起家,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枪种类丰富,甚至出现了近5米长的钉枪,为中国长兵器长度禁忌的极限。

剑  

剑是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剑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秦汉以后多铁剑或钢剑。最早的剑比较短,从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一般都是青铜短剑。真正人工冶炼钢铁做成宝剑是吴越时期,有许多关于铸剑的传说,比如干将、莫邪等。吴越地区是水网地区,笨重的战车在南方没法作战,军队主要是步兵,步兵格斗就要靠剑。后来剑在军队装备上越来越重要,变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兵器。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大抵由一尺三寸至四尺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剑后来流为艺品,于剑身之上彫铭刻画,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具匠心。

刀  

刀是用于近距离砍、劈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刀的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从制作材料上看,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商代铜刀长度很短,长者与罗马短剑相当。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便废刀用剑了。短刀第二次出现是西汉,西汉生产出了长达1米的环首刀。短刀在东晋出现分裂,出现两种刀式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宋朝长刀东山再起,创立了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戟刀等“刀八色”。明清两代分别创立钩镰刀和长杆镰刀。

盾  

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盾的用途是将杀伤力予以消耗或偏导。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战国,盛行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量。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抵御攻击。这种样式被魏晋南北朝遗弃之后,又被宋代捡起,变成了绑在骑兵左小臂上用来防箭的圆形旁牌。与此同时,步盾经过汉魏的发展,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这是双弧形方盾的改进型,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而这种样式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

铠甲  

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铠甲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春秋战国之交,皮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影响深远的札甲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秦代,札甲的长方形甲片日趋细小,从而更贴身更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也出现了阴线和阳线的区分。阳线在东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经使用,适用于臂、腰之类需要活动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间有一段段较长的纵向绳段。阴线则是随着札甲胸背部制作的更为精细出现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几个极短的绳段,甲片间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适用于胸、背之类不需活动的部位。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就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西汉,铁甲胄逐渐取代了皮甲胄的地位,同时铁甲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战争使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传说诸葛亮筒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670公斤的强弩射击,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铠,其身甲由4块底板组成,胸背各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却有重要影响。晚唐,整体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护臂和身甲三部分,身甲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护腿,在肩背腰部绑紧。甲按材料分为铁、皮、纸三等。明代是轻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是轻甲发扬光大的年代。头顶高缨尖胄、外套嵌满铁钉的宽大绵甲、内穿铁环连缀之网甲的八旗铁骑是清廷武功的象征。

2、热兵器

火药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但在它出现后的700年里,却一直充当观赏和娱乐的手段。唐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用它来“飞火”,向敌人射击。火药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在宋代。宋仁宗时已有火箭、火球等火器。宋仁《武经总要》里就讲了三种火器——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的配方。北宋末年发明了爆炸性火器“霹雳炮”,南宋时,开始出现竹筒火器名之曰“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不强。在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喷火,叫火枪。后来还出现了用巨竹做的火筒,放进火药,然后把里边装的东西射出去。

金属做的管状射击火器到元代才出现,当时多为铜制,叫“火铳”,它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明代军队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等。

佛朗机  

佛朗机是明代中期火炮。明嘉靖元年(1522)由葡萄牙传入中国。嘉靖三年(1524),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鸟铳  

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明嘉靖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3-9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0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9-1
注册时间
2011-8-29
沙发
flleg_1   发表于 2011-9-1 10:18:55 |只看该作者
的确好帖子,推荐加精华












金枝玉叶在线观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8 17:19 , Processed in 0.24804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