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画] 动手的人与动口的人——“尹”、“君”二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9 22:10: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尹”字的甲骨文为“”或“”。其中的“”在这里指写字用的笔,“”或“”为“又”,“又”就是手,整个字像手执笔记事的样子。金文的“尹”为“”,与甲骨文的形体相近,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说文解字•又部》:“尹,治也。从又,握事者也。”许慎明确指出了“尹”的本义是“主管”或“治理”。如《左传•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徐锴曰:“周公尹天下,治天下也。”其意思是周公任周王室的宰相,主持管理国家政事。“尹”由“治理”、“管理”引申为“管理国事的人”,即官吏。

  “尹”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从甲骨文的有关材料来看,“尹”在商代官位显赫,常在君王身边,管理国家或君王的有关事务。须知“尹”从卜辞的记载来看,是一种文职官员,从未带兵征战,这一点正与甲骨文的“尹”所反映的用笔管事的意义是相符的,即动笔的人。

  也有的学者认为“尹”的本义就是用笔理事的官,即文官。“尹”强调的仅仅是执笔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而“聿”强凋的则是执笔写字。古代的文官离不开笔,所以用执笔的形状来象征治事的“尹”这一官职。在文化不发达的古代,读书识字、执笔写文章的人是很少的,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就算了不起了,可以当官了,即当“尹”了。(参见陈炜湛《汉字古今谈》第47页)

  据典籍记载,商代的“尹”相当于后世的“相”。《史记•殷本纪》索隐说:“尹,正也。谓汤(商汤)使之正天下。”伊尹是商汤时的贤相,姓伊,名挚,官名尹。传说伊尹是奴隶出身,因为懂得治国之道,商汤最初用他为小臣,因他办事很干练,不久又提升他为尹,任以国政后,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死后,伊尹又继续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处理国政。太甲继位三年,十分残暴,不尊汤法,伊尹于是将他放逐到先王汤的墓地桐宫,自己亲自摄政,统帅诸侯。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将他接回,并继续辅佐他重新理政。从此,“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西周“尹”的地位很高,仍为君王辅弼之官。到了春秋战国之时,楚国的官长多称“尹”,并且有“左尹”、“右尹”之称。汉代以后,京城行政长官亦称“尹”,如“京兆尹”。地方行政长官也称“尹”,如“河南尹”。其后“尹”的使用就更广泛了。

  对古文“尹”字的本义,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古文字的“尹”像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或是执针时的特定手势,它和执笔的“”(聿)不同。因此认为“尹”就是用针给人治病的医生,并由此引申指“治理国家的官吏”。“尹”字反映了用“针”给人治病的方法,即后来的针灸,始于殷代末期。(参见康殷《文字源流浅谈》第561页)康氏的说法录之以备参考。

  如果说“尹”是理政的,那么与之相关的“君”在古代则是既理政又发号施令的人。甲骨文的“君”为“”,金文的形体与之基本相同。对此,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君”从“又”,从“口”。即上为“尹”字,表示治事,即当官、理政事的人。“口”表示还要经常用口发布命令。可见,动口的人,即发号施令的人就是君。这就说明了“君”不是一般的官吏,而是比尹更大的官吏。在上古,“君”一般是大夫以上而且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常指天子、诸侯等。《说文解字•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其后指国家的元首。

  《白虎通•号篇》中说:“君者,群下之所归心也。”这里指出了“君”是有权威的人,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部落的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君”字的意义的转变,反映了君从“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由于“君”指“天子”、“诸侯”等人,这些人在古代是受人尊敬的人,所以“君”在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如《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5 07:36 , Processed in 0.186050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