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周村芯子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听众

22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0
注册时间
2010-10-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illy1   发表于 2010-10-29 14:37: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

  它分为单人芯子和双人芯子(后来也出现了多人扮演,用车拉着走)。

  单人芯子有的由一人肩扛,有的由两人平抬,比较简单。

  周村历来多扮演“双人芯子”,是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化装为历史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剧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等等。把底部装饰为花草或神台,恰似上边人物站在下边人物的手掌上或其他玄妙的景物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舞动,栩栩如生。

  清光绪20年(1894),周村出动芯子72台,每台配饰各种旌旗、伞扇、乐队,游艺队伍行列长达七八华里。民国年间,周村每年元宵节多数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由附近村庄扮演杂耍、芯子等进城表演。抗日战争时期停演。

  新中国建立后,各单位纷纷扮演杂耍、芯子庆祝胜利。这种活动逐渐恢复。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周村号称“天下第一村”,是中国北方商业重镇,民俗活动异彩纷呈,驰名齐鲁大地的“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最为当地人喜闻乐见。

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清时代,周村以大街、丝市街为首的商业街市纵横交错,分布完整,中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并带来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伴随着商业的兴旺和文化事业的兴起,周村这个当时小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地很快就以“旱码头”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各类宗教寺庙也应运而生,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如玉皇阁、天后宫、千佛阁、北极阁、准提庵、魁星阁、关帝庙等。

而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庙会扮玩便成为各类宗教的主要祭祀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观赏,个矮的、老人及小孩只能远远的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得到启发,特别是一些丝绸老字号,依靠周村发达的纺织技术,独创了周村芯子,并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庙会搬到了元宵节来表演,借助芯子展示丝绸、宣传生意,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为周村元宵节扮玩的一大特色。

关于周村芯子,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泰安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安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安奶奶的画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三叩六拜请了神灵,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后来,周村人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来展玩,成为周村元宵节的一大特点。

  芯子的抬轿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的。这铁条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型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铁芯子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高耸空中的芯子上,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吧,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酒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跷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常见的周村芯子戏曲人物造型有《天仙配》、《麒麟送子》、《昭君出塞》、《吕布戏貂蝉》和聊斋故事等。现在也有以新故事为题材的,如以热播电视剧《大染坊》的周村陈六子为造型。

  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十六个扛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旋络的,四个扯旋络的,三个推招子的。为了扮演者的安全和保持抬芯子走时的平衡,芯子支架上置有两根长飘带,一前一后交由地面人员拉扯控制。芯子左右侧又另有两位同样妆扮的青年汉子,他们手执长长的钢叉和软叉,是芯子的护卫和开路者。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岁至11岁,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

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听行家说,保持芯子平衡的最大秘密是在芯子底层空间里,那里非规则地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压箱石头的位置和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的放置压箱石头,是检验一台芯子制作师傅水平高低的标准。

  周村芯子常常是一连出动十几台,鱼贯缓行招摇过市,芯子的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的招子(名旗),中间的旋络(花幡),最后才是芯子。招子就是矩形或三角形的小旗子,写着芯子的名称。

旋络是其标志,用上好的绸缎扎制,主要由飘带和花节组成,层层嵌套,有的上面还缀有小镜子,远远看去光芒四射,耀人眼目。

路边的观众伸着脖子往后看,看到招子和旋络,就相互喊道:芯子来了!芯子来了!

  芯子是周村古城扮玩的最大看点,看热闹的百姓真是目不暇接,盯着这一台,又怕漏掉那一台。但见彪形大汉们身穿红、黄、蓝纯色服,精气神儿十足,抬着芯子,一走一颤。

踩芯子的金童玉女们衣着华丽、头上身上珠光宝气,脸部施以京剧的重妆,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脸上化着浓妆,婉转妩媚,他们高高地站在枪杆上,或荷花上、花瓶上,个个超凡脱俗,酷似天仙下凡,一路高高地招摇而来,惹得路人连连称奇,有人一叫好,芯子便停下来让人细细观赏,小酷哥靓女们便很得意,水袖甩得更加卖力,整个身子飘动摇摆,观众更是满目生情。

  旌旗铺展、绣带飘扬、锣鼓助阵的芯子一个接一个一路走过,十八杠芯子一路上浩浩荡荡蜿蜒数里路,将古城的大街小巷都绕遍,路人扶老携幼紧紧跟随。每一台芯子风格迥异,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有才子佳人,有斩妖除魔,有忠孝节义,有诗书传家。

一台台芯子,就象一座座流动舞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韵味十足,迷人之极。

听周村一些老艺人说,解放前给泰安奶奶过生日时,每个街口都有供桌,最多的时候出了72台芯子,而且还不兴重样的,吸引着山东各地的人都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显示了天下第一村的绝世风采!

  庙会和元宵扮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周村人心里更是有芯子情结,过年看不到芯子,心里就不踏实。今年在周村元宵节扮玩表演的节目中,一共出来了五台芯子,或许由于多种原因无妨让我们一睹更多更精彩的周村芯子,但是,我们祝愿周村芯子这个民间节日扮玩项目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发展,能很好的保留下去这样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技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5:14 , Processed in 0.34872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