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啤酒世界闻名,它是高品质啤酒的代名词,其种类多达五千多种,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啤酒,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啤酒被称作”液体面包”,是德国人最爱喝的饮料,每年每人的消费量平均在130公升左右。德国啤酒的品种极其繁多,主要是因为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生产的当地啤酒。大致上德国啤酒可以分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无酒精啤酒这六大类。
啤酒的成分是大麦芽,啤酒花,水(90%以上)和酵母。大麦经过发芽,加热以后经过过滤,加上啤酒花再加热,成为浓缩啤酒液。冷却后的浓缩液再被加上水和酵母,装入发酵瓶中。等待五至八天,新鲜啤酒就制成了。最后鲜啤被装入酒瓶,还需几个星期才能完全发酵成熟。啤酒花能使啤酒清澈,延长啤酒的保质期,使它具有典型的苦味和香味。啤酒花加得越多,酒味越苦。啤酒上的厚厚泡沫(德国人称之为泡沫皇冠)也是啤酒花起的作用。
白啤酒(Weissbier) 是把小麦芽和大麦芽混合后酿制的,所以它们也叫小麦啤酒(Weizenbier) 。它的特点是液体较浓厚,口味不太苦,喝上去口感润滑,是典型的液体面包。著名的品种有巴伐利亚白啤酒(Bayerischer Weissbier) ,柏林白啤酒(Berliner Weisse)和莱比锡白啤酒(Leipziger Gose) 等等。巴伐利亚白啤酒中有我们熟知的牌子Paulaner等等。柏林的Berliner Kindl也是很出名的牌子。柏林人喝它时还常常加入覆盆子糖浆(Himbeersirup)或香车叶草糖浆(Waldmeistersirup),使她成为红色(Rot)或绿色(Grün)的混合饮料。
清啤酒(Pils) 主要流行于北德地区,是当地人首选的啤酒品种。清啤酒品质清冽,呈透明的浅黄色。它是德国啤酒中苦味最重的一种。因为酒中所含的糖份少,不容易使人醉酒,清啤酒很适合大量饮用。
黑啤酒(Altbier) 的家乡在杜塞尔多夫和鲁尔区。它的颜色相当深,有着淡咖啡般的棕色。黑啤酒不象清啤酒那样苦,口感上稍带甜味,和爱尔兰的基尼斯啤酒(Guinness) 有点相似的地方,只是浓度稍微淡一些。
科什啤酒(Kölsch) 是科隆的特产。它现在已经流传到德国各地,不再是科隆人独有的钟爱了。科什啤酒的酒质非常清淡,有着比清啤酒还要浅的颜色,苦味也少。喝科什啤酒一般用典型的0.2立升的细长玻璃杯。会喝酒的人可以一连喝上十杯二十杯都面不改色。
出口啤酒(Exprotbier) 是专门供出口的德国啤酒,象著名的贝克啤酒(Beck’s) 等等。它的酒精含量比清啤酒高些,但苦味较少,总的口味比较清淡,在国际上很受欢迎。鲁尔区的多特蒙德是出口啤酒产量最高的城市。
无酒精啤酒(Alkohofreies Bier) 也是啤酒,口味和清啤酒差不多,只是不含酒精,最适宜驾驶车辆的人饮用。
目前还有酒店供应各种啤酒混合饮料,比如拉德乐(Radler) ,就是啤酒和雪碧的混合物。还有一种深棕色的饮料叫麦芽啤酒(Malzbier) ,味道很甜。它的酒精含量小于0.5%,是一种很解渴的软饮料.
啤酒之乡巴伐利亚
在德国最着名的啤酒之乡巴伐利亚,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人们在巴伐利亚北部的库姆巴赫发现了一些有将近3000年历史的盛啤酒容器。
由于巴戊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联,因此啤酒也和天主教息息相关。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上,有条山径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 修士自行酿造黑啤酒的安蝶斯修道院。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朝圣。在慕尼黑有座“奥古斯丁”(Augustiner)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据说,由于当时每年复活节前6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不能吃肉,他们便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并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为了使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为之倾倒,表示这种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修道院酿造之。这种美味的饮料便是啤酒,据说啤酒的酿造技术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德国,有种“啤酒与巴伐利亚”的说法,因为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啤酒消耗量可以媲美巴伐利亚。巴伐利亚有1100万居民,每个人的年平均啤酒消耗量为230升,换句话说,每个巴伐利亚人(无论男女老少)每天要喝半升啤酒。因此,许多人说“喝啤酒是德国人‘最爱的休闲活动',而巴伐利亚人是个中翘楚。”
巴伐利亚北部有种举世无双的“石头啤酒”。酿造这种啤酒必须将重约400公斤的石头放在山毛榉堆上烤,而且温度须高达1200℃。然后把烤得红热的石头放进煮沸釜中。石头的高温使麦芽糖迅速转变为焦糖,紧紧粘附在石头上,之后再把石头放进发酵槽中,迅速冷却的焦糖再次溶解,如此便使青啤酒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烟饫味了。
规模最大的啤酒节
由于德国人将喝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便多似天上的星星。仅人口100万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个每天都座无虚席的啤酒馆。几乎每个踏进酒馆的人至少都点半升啤酒佐餐(最受欢迎的是“比尔森”啤酒),但人们最常点的还是一升。所以“一升”在慕尼黑及整个巴伐利亚可说是个“计量单位”,当地还盛行一谚语“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人们也不只是进餐时才喝酒,几乎是随时随地喝。德国各地几乎都有“啤酒公园”,只要太阳一露脸,人们就蜂拥至啤酒公园,尽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慕尼黑一向是公认的“啤酒之都”,每年秋季都会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啤酒节 十月庆典。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纷至沓来,涌向慕尼黑,一品“巴伐利亚啤酒”,并亲身体验德国人民欢庆节日的热闹和喜悦。其实,早从公元1517年起,德国每隔7年就会在慕尼黑举行一场“桶匠之舞”。这种花式舞蹈是由18人共同演出,他们不断舞动桶箍,并把它们弄成王冠,在黑死病终止蔓延的年代,这些桶匠就是第一批通过欢乐的舞蹈而重燃希望之火的灾民。而制造啤酒桶的这种职业,对整个啤酒业和饮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由于清洁大木桶的工作不仅费事又昂贵,所以如今仅剩下少数酿酒厂遵循古老的习惯将啤酒装进大木桶中。桶装啤酒的味道最是香醇。但真正的桶装啤酒只有小酒厂才会有,其他在各大城市及民俗节中见到的木桶都是假的,只用来装饰而已。
慕尼黑每年的二三月份还举行着名的“四旬斋节”。每到这时,德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汇聚在山城“Nockher-Berg”测试巴伐利亚四旬斋啤酒的品质。过去的测试是这样的∶一些“达官贵人”身着皮裤坐在木板凳上,然后开始畅饮新鲜啤酒,并在凳子上坐半个小时,等他们起身时,木板必须能够贴着他们的皮裤,才表示啤酒真正通过了测试,不然就表示这种啤酒浓度太低,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四旬斋啤酒”。
今天,政治人物仍在波克啤酒与音乐相伴下见面,仪式与前却有不同∶政治人物聚集之后便举行开桶仪式(即将第一桶啤酒开封),好让那些挑剔的嘴尝过点评过。艺术家与演员也获准叁与这项仪式,他们可以用幽默机智的方式公开谴责政治人物的恶行,甚至公然揭露这些政治人物的“真面目”。这种活跃、充满嘲讽的“政治大游行”真算得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戏剧演出,这都是啤酒节的功劳。另外,在斯图加特、科隆、多特蒙德等地,也有啤酒节举行,热闹非凡。
始终渗透于德国文化之中
北欧以前的传统是由女性酿造啤酒的,那些女性就是传说中的“女武神”(北欧神话中决定谁该阵亡并将阵亡将士引至英烈祠的女神),她们酿造出的酒被视为“不死之水”。这种习俗也流传到了德国北部,年轻女人出嫁时会带着不同的酿造嚣具到夫家。这种传统直到公元8世纪葡萄酒文化的涌入才有所改变。由于德国地处北欧,气候严寒,啤酒不仅可以御寒,还跟洋葱一样被当成药物,用来医治坏血病,加上严寒不能种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国的饮料之王。
德国人都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纯而自豪,这是有史可考的。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为了保持啤酒的精纯,编纂了一部严苛的法典“精纯戒律”,明确规定只能用大麦(以及后来的大麦芽汁)、水及啤酒花生产啤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