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巴山背二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巴中地处山区,从前交通闭塞,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所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
巴山背二歌\"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的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准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背夫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所以很自然的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羊肠小道难行,像原来的米仓古道的栈道,它是前人用錾子打的一个脚印,只能放一只脚在里面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饿了,太阳又热,山上只有那个懒蝉子在叫唤,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疲力尽,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热馒头,就要慢慢往上爬。几句山歌一吼,大家情绪就来了,\"巴山背二歌\"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
\"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从米仓古道、汉壁古道,就是汉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那么米仓古道有3000年历史,所以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历史,现在有准确记载历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取回的经书就是背二哥用的这种平肩背夹背起回来的。所以\"巴山背二歌\"也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了
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人们在巴中古道上组成庞大的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047